三月中的一天,是一个好朋友的生日。刚好我翻译的上下两集一套的小说出齐了,打算送她做礼物。她很开心,问我讲的是什么内容。“套用现在的话,那大概可以算是熟女爱情故事。”我说,“不过,第二本可能会更
三月中的一天,是一个好朋友的生日。刚好我翻译的上下两集一套的小说出齐了,打算送她做礼物。她很开心,问我讲的是什么内容。“套用现在的话,那大概可以算是熟女爱情故事。”我说,“不过,第二本可能会更适合你。因为它讲的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来到我们面前的人,或多或少都带着属于自己的过去。怎样面对对方的过去,就是第二部要讲的故事。”
“我确实好奇想看,”她说,“但第一本呢,讲什么?”
“怎么说呢?”我回答,“对你来说它可能太sweet,一个暗地里担心自己这辈子可能都嫁不掉的女生,突然,两个男生先后从天而降,而且一个比一个更接近完美的标准,并且他们都爱她,最终更好的那一个成了她的先生……总之,这太像一个童话,是你不会再相信的类型。”
话音未落,就听她反问:“为什么你会认为我不再相信童话?”
当时就被问住了。我以为,一个像她这样在生活里经历过一些起伏,很小的年纪就要担当养家重任,并且长大以后经历过并不成功的恋爱的人,不会再相信童话一般的爱情。但我猜错了,她依然相信童话。
再想想,以为有过曲折经历的人不再相信童话,也是不应该的。毕竟,我采访过一位年纪更大、经历也更加曲折的画家,也没有因此而放弃相信童话。
他是英国画家、《雪人》的作者雷蒙·布力格。第一次采访他时,我为这部作品而去。小男孩在院子里堆了一个雪人,半夜里雪人活过来,带着小男孩飞向北极见圣诞老人。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画家要安排小男孩第二天一早醒来,冲进院子,发现雪人已经融化,只有昨夜飞行用过的围巾证明那不是梦。他有点惊奇,说我不是第一个这样问他的人,可他直到现在仍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这个结局感到愕然。在他看来,雪人总要融化,朋友也会有离开的时候。
当时我并不知道,他还出过一本自传性质的作品,以父母的名字为题,讲了亲身经历的生离死别:妻子患有精神疾病,而母亲上了年纪后不再记得父亲,母亲去世不久,父亲也跟着走了,留下他守在妻子身边。
这比我朋友的经历不知曲折多少,他却可以继续用纯净柔和的笔调写童话一般的故事,雪人、圣诞老人、孩子的欢乐……他的例子说明,离别与童话不冲突,曾经离别也可以继续相信童话,就像我朋友说的那样。
你也是这样吗?你依然相信童话吗?
许小纯//摘自2011年4月28日《南方都市报》,
谈凯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