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博:哈佛男孩也曾“输”在起跑线上

于智博今年29岁,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他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他小学留级、中学倒数,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于智博今年29岁,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他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他小学留级、中学倒数,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9岁时,因为父母离异,于智博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转学后,他成绩不好,留了一级。听不懂“川音”,还有同学嘲笑他父母离异,但他说这些对他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他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他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对智博的学习成绩,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亲对他说:“80分左右就行了,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就够了,为了几分点灯熬油不值得。”

但一上中学,学业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他经常排名倒数,尤其有一次,他的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成绩倒数第一。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以耽误学习为由反对他参加校田径队。就这样,体育成了他自尊心的避风港,“田径场上锻炼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

16岁的夏天,于智博成为俄勒冈州密歇尔高中的一名留学生。学校所在的小镇总共才有350人,作为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密歇尔高中全校学生还不到50人,学校只有一座连排的平房。于智博承认,他当时的心理落差挺大的。

语言关是于智博当时所面临的第一关,刚去的头3个星期,他的英语底子十分有限,交流很吃力。“我不怕出丑,跟着重复同学和老师所说的话,多与当地人交流,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和语气。”即便没有人,他也在听录音并大声模仿。两个月的时间,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

在这个美国高中毕业班里,曾令于智博最头疼的数理化,竟让他“大出风头”。“美国高中三年级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国内初三就学过的,在那边,我考试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地拿满分,还被提拔成数学老师的助教”。

留学一年后,于智博代表优秀学生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之后,校长私下告诉他,若不是他最后用中文说了句“谢谢大家”,校长差点忘了他是位外国学生。

选择大学的时候,考虑到费用和成绩等因素,于智博选择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学”——东俄勒冈大学。大二时,于智博开始计划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转学去名牌大学深造。由于哈佛、耶鲁等私立名校学费太贵,其他一些学费中等、专业排名靠前的又不是他想学的专业,最后经过反复权衡,于智博决定转到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供应链专业。进入密歇根州立大学后,因为热心公益和成功牵头筹办了学校里第一届中国供应链论坛,于智博获得了学生个人最高奖。

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后,于智博在戴尔总部工作了3年。25岁的时候,他考了三次,终于成功考取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完成了从三流大学到名牌高校的跨越。“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于智博说,他最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2009年,于智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拿到了5家世界知名企业的聘书。他选择了到花旗银行工作,尽管待遇不高,但是在他看来,“工作中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东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数倍”。在花旗,广阔的事业前景等待着他。然而2010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国发展。因为母亲曾经想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却被两度拒签,让他感受到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的重要。他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回国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强大,之前的海外公司经历都是回国发展的练兵场。”

从曾经的“差生”到联想总裁杨元庆的高级助理,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够取得喜人的成绩,与他曾经的过去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在起跑线上的表现。”(文/桂杰 王素洁)

刘娟//摘自2011年4月11日中青在线,本刊有删改/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