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说,不久前在同学的婚礼上偶遇一旧交,有点尴尬的相见,源于一个男生。中学时,男生追求女生,似乎总要启动第三方,自己无法突破,就从好朋友这儿入手。那个女孩就是男生为追求A而启动的第三方。在她的撮
A说,不久前在同学的婚礼上偶遇一旧交,有点尴尬的相见,源于一个。中学时,追求女生,似乎总要启动第三方,自己无法突破,就从好这儿入手。那个就是为追求A而启动的第三方。在她的撮合下,A和男生走得还比较近,不过约会永远是三人行。毕业时A才知道,愿意当第三方,其实是因为喜欢这个男生。
故事很老套,想说的是这个第三方。第三方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后光”,由“后光效应”而来,说的是要劝说和影响一个人,启动第三方来进行,更有说服力。
学校里的男生着实很喜欢用“后光”。到了大学,宿舍里几乎每个和男友吵架,男友都会找到和关系最近的室友,给点小恩小惠,“后光”就会很尽心地钻进女主角的床帘,一番蛊惑之后,女主角通常都软了下来。
例子还有很多:家庭中,不少父母在儿女受惯了娇宠听不进父母的话时,找一个心中比较权威的人,比如老师、长辈、亲戚出面劝说,往往马上会起到作用;婚姻中,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时,如果有第三方出面调停,那么,战争中的两人八成会买中间人的账,不再继续斗下去;中,如果你看到两个闹得不可开交,是不是也会主动承担第三方的责任,制造个机会让他们冰释?
“后光”的确有它的价值,就像你行驶在路上,车灯不太亮,看不清前方的路,偏巧,后面一辆车上来,大灯一照,肯定能让你的视野清晰很多。但是,如果这时不同方向的车蜂拥而至,都开了大灯,那么除了刺眼之外,你得不到更多。关系中的“后光”也是如此,借用的“后光”多了,只会让你主意更乱。
所以,现实中的问题,能直接解决的,最好不依赖第三方。比如,父母和的问题,如果能和直接沟通,成为孩子心中令人信任的权威,相信不需要什么第三方;恋人间的问题,就算没有第三方的出现,相信也有自己的解决方式,何必非要搅一个第三者进来;朋友间,如果非要记一辈子仇,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算出了问题,也有冰释的那一天。
“后光”最多也就是一个预案,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候,弹出来,才会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一个小小的刹车,非要安全气囊干吗?
章艳辉//摘自2010年1月26日《中国青年报》,周君/图
(字数: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