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闹得舆论沸沸扬扬。有些专家出来为北大辩护说,这不过是国外精英大学行之已久的制度。对北大最有参照意义的,莫过于哈佛大学。Felix Zhang的神童故事一位叫Felix Zhang的中国
北大的“中长推荐制”,闹得舆论沸沸扬扬。有些专家出来为北大辩护说,这不过是国外精英大学行之已久的制度。
对北大最有参照意义的,莫过于大学。
Felix Zhang的神童故事
一位叫Felix Zhang的中国裔男孩,生长在费城郊区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短短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为进做准备。进入高中毕业班时,他已经在6门高级课程考试中拿了满分。
Felix当然知道仅仅学业优异是不够的。16岁的他已经是位有成就的钢琴家,频频周游世界进行演出。立志当医生的他,还和当地大学的教授合作进行了几年的医学研究。另外,他积极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在消防队等机构充当志愿者,创建并编辑着一家网上科学杂志,创建了“人民年轻艺术家”的组织……Felix在面试时非常技巧地用轻松幽默的口气把这些成就讲出来,没有流露出一点骄傲自满的痕迹。这又显示了他深谙人际沟通的技巧:录取官更看中的是合群、放松、好打交道、看似寻常而实际不寻常的人。在经历了复杂的申请和焦躁的等待之后,他终于按照“提前录取”的程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哈佛的良心”
类似Felix的例子还相当多。但是,录取这样的人并非哈佛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哈佛最大的使命,就是把来自普通家庭或弱势的选进这个传统的“贵族”之门。
哈佛录取与助学金部院长William Fizsimmons自己就是劳动的:6岁当了报童,五年级时就在父亲的加油站中打杂,后来通过刻苦努力进了哈佛。他在哈佛期间每周打工12个小时,主要是打扫宿舍和办公室,后来在打工中偶然从地上捡起一本哈佛教育学院的介绍材料,于是毕业后进了教育学院,拿到了博士学位。
1986年,他就任哈佛录取与助学金部的院长,以给弱势阶层的进入哈佛提供捷径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他亲自说服了许多富裕的校友捐款资助贫困生,哪怕这样做会使他们自己的孩子进哈佛更困难。他敦促哈佛于2006年终止了“提前录取制度”。这项制度如同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一样,给在精英读书的富裕进入哈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这些精英和名牌大学有传统的纽带,更有许多训练有素的咨询顾问为出谋划策,使消息灵通的学生更能找到“提前录取”的渠道。取消这一制度,会使普通家庭的子弟有更公平的机会。如今,在哈佛接受奖学金的学生(也就是家庭收入相对普通的学生),从10年前的40%上升到了63%。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享受免费的哈佛教育。这后一类学生,比5年前增加了30%。
不过,金钱并不是穷孩子进哈佛的最大障碍。穷人的劣势不仅是没有钱,而且还有信息不灵通。穷学生雇不起知道门道的大学申请咨询顾问。所以,哈佛在这方面投入巨大的财力,建立了全国性的网络,主动出击去搜集优秀的贫困学生。比如,每年哈佛要给目标之中的贫困高中生发出7.5万封信,鼓励他们申请,告诉他们哈佛的大门向他们敞开着。哈佛和另外三所学校的代理人,每年访问130个美国城市,搜罗这些“非传统的学生”。哈佛自己的录取官员,也亲自到许多城市寻访。
另外,有上万名哈佛校友当志愿者,就地对申请的学生面试,给那些没有条件旅行到哈佛校园的学生大开方便之门。Fizsimmons也不停地旅行,到全国各地和普通家庭的学生接触,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现身说法,鼓励这些学生报考。Fizsimmons这个世界第一学府的把门人,和许多在办学条件甚差的学校中挣扎的贫困生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并亲手把他们拉进这一神圣的学术殿堂,他被称为“哈佛的良心”。
在当今的世界,哈佛之所以是哈佛,不是因为她能像在19世纪那样依靠几个贵族高中的富家子弟,而是因为这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故事,最终能在她美丽的校园中汇流。
朱念杰//摘自2009年12月26日《周末画报》,
张顺仁/图
(字数:1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