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悬疑大师希区柯克2.黑白默片之王卓别林3.《指环王》中的咕噜2010年初全球热映的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不仅创造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视觉盛宴:奇异的花朵、六脚的怪兽、漂浮的奇山,那是一个瑰丽炫美的
1.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2.黑白默片之王卓别林
3.《指环王》中的咕噜
2010年初全球热映的美国科幻《阿凡达》,不仅创造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视觉盛宴:奇异的花朵、六脚的怪兽、漂浮的奇山,那是一个瑰丽炫美的潘多拉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用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真人完全进入他的虚拟角色,给观众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阿凡达》将3D和特技完美结合,标志着技术第一次走在了想象力的前面,开创了的新纪元。纵观世界技术发展史,似乎每一部具有标志意义的影片,都能为人们带来不一般的震撼。
视觉蒙太奇 艺术的语言
卢米埃尔兄弟在19世纪末拍出历史上最早的影片时,总是把摄影机摆在固定的位置上,把人的动作从头到尾一气拍完。后来,人们发现可以剪开、再用药剂粘合,于是有人尝试把摄影机放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距离、角度拍摄。他们发现各种镜头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开始。
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创造了经典的蒙太奇案例,即《党同伐异》(1916)中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一组镜头表现丈夫被无辜判处死刑,正在狱中接受刑前的弥撒;另一组镜头是妻子发现了可以证明丈夫无罪的证据,乘摩托车去追赶火车上唯一有权下令停止执刑的州长。两组镜头交替出现,终于,妻子赶上州长坐的火车,将赦免书在死刑执行前一分钟及时送到,救了丈夫的命。
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敖德萨阶梯上的射杀”,标志着蒙太奇艺术的成熟。马靴、铁窗、指挥刀、石狮子这些富于表现力的物体交替出现,又穿插着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空着的婴孩车孤零零地从石阶上滑下来、铁边夹鼻眼镜下流着鲜血的眼睛等镜头,严密精准的画面剪辑加强了影片的残酷气氛,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电影发展。
从无声到有声 第一次重大
技术革命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人们始终在寻求消除“无声”的缺陷。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就用过让人在银幕后面说话的方法,后来又运用字幕,电影放映时用乐队和钢琴伴奏……
1927年,《爵士歌王》的男主角乔尔森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随口说了两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这两句台词被无意中保留下来,于是,影片就这样“误打误撞”地成了“有声电影”的鼻祖。但直到1929年的《纽约之光》,画面和声音终于能够同步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登上历史舞台。
声音的出现曾遭到无声电影艺术大师们的反对。卓别林曾说:“我的眉毛动一动,就可以抵上几十句台词。”然而,声音以其对电影内容和形式的极大丰富成为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
从黑白到彩色 电影披上绚烂外衣
最早的彩色片是人工将颜色涂在上,如果一幅画面由绿树、蓝天、白云组成,即用一条画绿树、一条胶片画蓝天,白云在黑白正片上,然后将这些胶片重叠,出现彩色片的效果。
可这种纯粹的体力活,效果只是让人惊喜,却不能令人满意。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人终于研制成功三色系统,将彩色电影摄影机装上三条胶片,分别摄录红、绿、蓝三原色。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又过了几年,德国人终于制造出真正的“三合一”片,一条胶片就能将三原色搞定。至此,彩色片开始全面推广。但是,也有希区柯克、黑泽明、费里尼等大导演对此不屑一顾,继续在黑白片上书写电影传奇。
彩色电影的诞生,其实是给了电影人一个选择权,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你拥有更多,却不一定拍得更好。
从胶片到 不只是视觉的飞越
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建立在化学感光材料即胶片基础之上的,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技术才逐渐被用在了电影制作上。经过数字化拍摄、剪辑、合成的电影特效场面,给观众带来了超乎想象的视觉刺激。
技术狂人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I》(1977)让观众第一次见识了数字电影的魅力。充满立体感的太空战舰、10多米高的会走路的陆战坦克,还有那些嗡嗡作响的激光剑,这些完全是依靠做出来的特效。影片拍摄时,演员经常握着不存在的道具,跟虚拟的对手厮杀争斗。
《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是“电影数字特效”的先锋人物。《终结者Ⅱ》(1991)中观众被那个打不死的液态金属人弄得目瞪口呆,而《泰坦尼克号》(1997)中那艘由模型做出的巨轮在沉没瞬间把人吓破了胆儿。更别说沃卓斯基兄弟导演的《黑客帝国I》(1999)中尼奥在天台上全身后仰躲避子弹、崔妮蒂腾空跃起360度旋转的镜头,已成为当今电影特效技术的经典场面。这段镜头是在被拍摄的场景周围放置120多台静止不动的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拍下同一动作,然后输入加工处理,再加上子弹飞行的动画合成。
同样,没有电脑特效,也不会有电影《指环王》中咕噜、树人、索伦之眼等既邪恶又可怕的反派角色,和人兽大战中的壮阔场面,以及《2012》中断裂的地壳,下陷的城市,瞬间吞没人类的海啸。
数字电影已经逐渐成为电影的主流形态,不过与此同时,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电影人,正努力探索新的技术突破。
从2D到3D电影从此无疆
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普通电影是二维的,即2D。3D多了一个维度,将过去的二维画面变成了生动的立体世界。3D电影成本高,应用也很有限。直到《阿凡达》真正“下凡”,人们才意识到,在3D电影这个概念上,之前的《怪兽大战外星人》、《飞屋环游记》、《冰河世纪3》原来都只是序曲。
说起来3D电影的原理并不复杂。由于人的两只眼睛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也就不完全相同,但大脑会将两个图像进行合成,从而产生立体视觉。3D电影根据人眼的这一特性,利用两台摄像机分别录制左眼和右眼的图像,放映时戴上特制的眼镜,具有立体感的画面就会跃然眼前。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就尝试将3D技术运用到电影中,如《13号星期五》(1982)、《鬼哭神嚎》(1983)、《大白鲨3D》(1983)等,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这波热浪很快退潮。而卡梅隆想要拍摄3D巨片的念头早在1995年就产生了,可是他一直在等待,等待非常成熟的电脑特效技术,等待全球产生足够多的3D影院。
到2005年,卡梅隆觉得时机成熟了,他调动了2000多人的庞大团队,其中演员仅37个,数字工程师却超过了800人;动用了4万个大型CPU,相当于近10万台双核处理器电脑,60%的画面都是全CG(Computer Graphics,电脑图像)效果;整部影片80%的制作成本在于数字设备的投入和使用上。
尽管《阿凡达》里充满了虚拟角色,可是卡梅隆并不希望因此削弱真人表演的细腻感。他独创了面部表情捕捉还原系统,演员戴上装备着微缩高清摄影头的帽子后,电脑可以收集演员95%的面部表情及肌肉变化,然后再转化为CG虚拟角色,纳威人的动作表情就是这样完成的,这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动作僵硬、表情木讷的CG人物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当丛林中的猛兽龇牙咧嘴,突然向前扑来时,戴着3D眼镜的观众们不禁纷纷后仰;当杰克和妮特丽在通体透明的灵魂树下爱意绵绵时,一只轻盈的树精灵飞舞在观众眼皮底下,伸手去抓却又落了空;而身高3米的妮特丽搂着杰克真身的一幕,她脸上既惊喜又伤感的细腻表情,让无数人动容……
《阿凡达》的巨大成功使得很多电影人看到新的商机,如《指环王》、《黑客帝国》等经典作品很有可能被重新制作成3D版。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3D不需要专门佩戴任何装置,放映和显示设备能够自动生成3D影像,3D电影真正迎来了它的时代。
如果说传统的电影是工业时代光化学和光学机械的美妙结晶,那么数字时代的电影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天才造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远远超出了电影人对视觉奇观的想象疆界,于是,今后的电影人可以展开创意的翅膀任意翱翔。能飞多远,就能拥有多广的领地;能飞多高,就能触摸多高的苍穹。电影,从此无疆。
资料来源:《精品购物指南》、《新民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等
(字数:3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