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锹,作为一种日常生产工具,再普通不过了。在很多人看来,使用铁锹只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里面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但是,有个外国人却专门研究过铁锹和它的使用,并且研究出了名堂。弗拉德里克·泰勒是
,作为一种日常生产工具,再普通不过了。在很多人看来,使用只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里面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但是,有个外国人却专门研究过铁锹和它的使用,并且研究出了名堂。
弗拉德里克·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曾经在一家钢铁厂花费5个月时间,探索使用铁锹装卸的最佳方法,提出了“铲料的科学”。
最初,这家钢铁公司的装卸工人每天都自带铁锹来上班,他们的铁锹形状各异,大小也不同,再加上每天铲运的不一样,每铲的效率相差悬殊——头等铲料工人铲时一铲装料3.5磅,而铲时却可装料38磅。
发现了工人体力的巨大浪费,也感到了提高效率的巨大潜力。一铲载荷多少才能使生产效率最高呢?经过研究,他截短了锹把的长度,使装卸工人每铲装由38磅减少为34磅,这时日装卸量反而由25吨上升为30吨。
反复的试验证明,每铲载荷21.5磅时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最高。此后,还针对不同设计了15种不同的铁锹,比如用于铲的小平锹、铲的大深锹和铲焦炭的叉形锹。甚至还研究了怎样把铁锹插入材料堆最为省力。比如铲运耐火材料的最佳方法是:左前臂压在右腿上部,右手握住锹把末端,铁锹进入材料堆时胳膊不要用力,而是把全身重量压在铁锹上,依靠身体的重量把铁锹插入料堆。这样胳膊一点也不累,所用力气也可以减少。
谁能料到,一把小小的铁锹,在使用上竟有这么大的学问呢?
泰勒的研究给工厂带来巨大的效益:原来需要600人干的活,现在只需要140人,物料装卸费用节省了50%,而在铲料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工资却增加了60%。不仅如此,泰勒的研究还推动了铁锹的革命,其研究成果影响至今。
紫藤//摘自2010年5月13日《城市快报》/
(字数: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