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终于来了,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又一重大国际性活动启程。世博会开幕后,参观者没有之前预计的多,热度的确不像奥运那样高。很多中国人并不像期盼奥运那样热切地期盼世博,也没有像重视奥运那样
世博终于来了,继北京会之后,又一重大国际性活动启程。
开幕后,参观者没有之前预计的多,热度的确不像那样高。很多人并不像期盼那样热切地期盼世博,也没有像重视那样重视世博,这里有着思维、文化的多种原因。
对于很多人而言,奥运是荣耀,是抒发民族最佳的舞台,而奥运到北京,是这种的一个顶点。则不同,世博的历史实际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那些新奇的创意、精巧的产品和没有多大关系。世博的到来,只能说是这个顶级的展览到了中国,而不是说中国成了这个顶级展览里万众瞩目的一员。
也就是说,世博无法像奥运一样激荡起心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关注度自然也稍低一些。
其次,奥运前夕上演了诸多剧目,有国外政客抵制,有抢夺火炬的行为,这些激起了中国的强烈愤慨,也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对奥运的关注度。而则相对安静一些,纯粹一些,少了一些让人激情澎湃的外在因素。当然,这是好事,一方面说明我们没有赋予世博会太多科技展览之外的诉求,更理性地对待这届盛会;另一方面,也说明见过了大世面的中国民众,不再对世博会这样的国际盛会抱过多崇拜之情。
换个角度看,中国人对待世博的态度,也和科技素养有关。奥运会的比赛充满激情,可以尽情地宣泄。可世博会呢,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西方设计师那些超前的理念,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静下心来思考那些设计背后的涵义。
参观世博的意义,也显然不是鼓掌喝彩,或者去场馆一游、拍几张照片炫耀一番。真正了解和参与世博,需要民众整体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而这,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比如说,和德国相比,中国饭店林立,但少见博物馆。而到德国就是看博物馆,每到周末,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因此,世博会有些像嘉年华也很正常。
其实,世博会所能带来的,正是中国欠缺的科学精神。五四运动时期,我们把科学称作“赛先生”,如今,赛先生到了上海,建议每个有机会去世博会的人,都仔细看看,仔细想想,这样才不虚此行。
零点公司的一个调查显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有展馆、展区中,中国馆的期望人气值最高,60%的市民都想参观。这可能是个误区。如世博门票上的一句话“不出国门,看遍世界”,世博会是欣赏各国科技、文化的绝好机会,是和不同国家的人平等交流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只为了中国馆的宏大而孤芳自赏。毕竟,世博会不是争夺冠军的竞技场,而是融会贯通的大舞台。
包国安//摘自2010年5月6日新华网,樊晓振/图
(字数:1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