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位正当年华、各具风姿的女性舞台上一字排开,手中的灯盏明灭决定着男嘉宾的去留,主持人穿针引线,姑娘们舌灿莲花,当然要是说“舌吐毒信”也不是没依据,加上一位专家貌似专业的煽风点火,江苏卫视的《
24位正当年华、各具风姿的舞台上一字排开,手中的灯盏明灭决定着男的去留,主持人穿针引线,姑娘们舌灿莲花,当然要是说“舌吐毒信”也不是没依据,加上一位专家貌似专业的煽风点火,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红遍全国。
确实有观赏性。一群美女,朱唇轻启,粉拳如槌,俏语娇音,杀机暗藏,把男打得懵头转向,灭得死去活来。要是改成24个男的,对一个女的亮灯点评,这就完全没法看,那些公然戏谑会被当成调戏和吃豆腐,那些毒舌点评会被认为刻毒和没风度。所以说女人有时候是有的。《非诚勿扰》的成功,实在是女人潜在的胜利。
江苏卫视够聪明也够狡猾地把《非诚勿扰》定位为“新派交友”,一上来就显示了区别于传统电视征婚的姿态。谁告诉你这是相亲了?谁告诉你这一定是在寻找可能相伴一生的异性伴侣了?一个“新派”,大大扩展了的外延和想象空间。
既称新派,就和老派不一样,到目前为止,我能看到的最大不同,恰恰在那个“诚”字——早期电视征婚节目目标单纯、指向清晰,上电视的人多数是实实在在希望找个谈婚论嫁的对象,据说也有“”,但就算是“”,营造和追求的效果,也是在认真找一个有可能长久相伴的人。
新派交友要OPEN得多。除了,它的另一个重要规则,就是千万别太当真。这是舞台和秀场,相亲乃至交友作为幌子的意义,远胜于作为核心目标的意义。这首先是一场游戏、一场秀,展示压倒一切。如果真有要遇到一个适合的人的愿望,那也是排在末位的需求。
24位衣着入时、妆容精致的年轻固然摇曳生姿,但你基本没什么机会看到她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样子。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她们扮演的角色是自己,但又不完全是真实的自己,而是经过包装和设计、刻意突出了某些特点的“自己”。
这个特点,可以是拜金、可以是毒舌、可以是充满哲思金句频出,总之要显得个性突出,这样会比较抢眼。在这种自觉不自觉的“突出”中,她们下意识地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并不断强化着自己的“标签”特质。
我不相信拜金的纯粹那么拜金,也不相信深刻的果真如此深刻。要不要那么夸张啊?答案是,要。极致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剽悍的发言才能语惊四座。一切撕破脸的极端表达,都不过是为了给人一见不忘的印象。妙语如珠成为追求,斗智斗勇的语言艺术让场面上热闹不已。有一期里,主持人评价女嘉宾“措辞惊险”,真是贴切。
但是,不管话题多尖锋,尺度多大胆,这档新派交友节目还是遵守了政治正确的规则。除了控场能力很强的主持人,嘉宾们自己其实也有意无意地保证了节目的伦理导向,虽然这些女嘉宾看上去没有一个会真的嫁给农民,但谁要是说不要娶农村女性,一定会死得透透的。炫富、追求爱马仕的男人,也都一概不得好“死”了。在这个舞台上,你可以直言拜金,它的确容纳多元的价值观,但根底里,它还是有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在的。
这就像再宣称新派,也真的相当新派之后,《非诚勿扰》里还是有挺老派的方式和结局一样。有只为24位女性中间的一位而来的男人,有永远“不知说什么好”、不擅言辞和抢镜的女嘉宾,有真诚的感动和认真的牵手。当热闹完了、娱乐够了,这成为繁华落尽之后的一点余味。
张民//摘自2010年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字数:1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