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 第16座“格莱美”奖杯2010年2月1日,号称音乐界“奥斯卡”的第52届美国格莱美音乐奖在洛杉矶揭晓,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荣获“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第16次捧走格莱美“留声机”,成为唯一获奖的
马友友
第16座“格莱美”奖杯
2010年2月1日,号称音乐界“奥斯卡”的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在洛杉矶揭晓,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荣获“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第16次捧走格莱美“留声机”,成为唯一获奖的华人音乐家。
马友友,1955年出生在巴黎。据说,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陵认为,要出一个艺术家,必须是几代人的结晶:爷爷辈有钱,父亲辈有文化,儿子才能有条件成为艺术家。马友友恰好就是这样的“钱”和“文化”的结晶,他的爷爷是地主,父亲是音乐教育学博士,母亲是声乐演员。再加上生在法国,长在,却又有一个完全式的家庭背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滋养下,也许想不成为艺术家都困难。
这种说法有一些玩笑的色彩。马友友说,其实他小时候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贪玩的孩子,4岁时,就在父亲的严厉“逼迫”下开始练琴。后师从提琴大师修兹,1962年在朱莉亚音乐学院受教于罗斯教授,1978年获得享誉全球的艾维费雪奖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以来,身穿西装、大提琴仿佛是他身体一部分的马友友被称为谦谦君子,他横跨多种音乐领域,却仍然保持古典音乐最畅销音乐家的地位,他每年有100次以上的世界巡演,被《人物》杂志评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纽约第49街以他命名为“马友友街”,他在“9·11”纪念音乐会上拉大提琴,与国务卿赖斯钢琴合奏被传为佳话……这些奠定了他无可取代的大师地位。
功成名就之后,有人问马友友,对于自己被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演奏艺术家”有何感想,他说:“如果你相信媒体的吹捧,那你的艺术生命就要朽败了。”马友友认为,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了我的心意,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马科·萨
九岁的“神童”
当同龄人还痴迷于各种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游戏时,现年9岁的马其顿男孩马科·萨日前顺利通过了“认证系统工程师”考试,成为全球获此认证的最年轻IT人士。
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萨长得文静秀气,脑袋后面还扎着一个马尾辫,喜爱踢足球,然而在电脑领域他可绝不是个懵懂无知的“黄口小儿”。早在6岁时,萨就获得了的系统管理员认证,成为全球“最年轻的IT系统管理员”;8岁时,获得“微软认证专家”证书。最近,他又成为了全球最年轻的“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MCSE是整个微软认证体系中等级最高的一个认证,该证意味着持有者已达到被微软承认的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为大中型企业设计并实现商务解决方案的基础架构。
卡拉萨的父母都是电脑专家,经营着一家儿童电脑学校。卡拉萨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学习能力,两岁读书识字,然后开始使用电脑。他对电脑非常痴迷,连生日蛋糕上都印着“Windows 7”的图案。令人惊讶的是,卡拉萨从不玩同龄孩子乐此不疲的电脑游戏,更愿意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如今,卡拉萨在为一家向残疾人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远程管理网络计算机。他每天要用4个小时电脑,甚至10个小时或更多。除了当网管,卡拉萨还在自己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向8至11岁的学生传授电脑知识。
在学校,卡拉萨最擅长的科目是数学,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浏览各种IT论坛。除此之外,他还对物理学和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唯一能将他和常人联系起来的一个爱好是泰国拳击。卡拉萨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电脑科学家,长大后能够创建一种全新的电脑操作系统,或许有一天他真的会成为“巴尔干的比尔·盖茨”。
李琰
尽力做到最好
1988年,李琰在卡尔加里上夺得当时还是表演项目的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金牌。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短道速滑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李琰夺得女子500米银牌。这是短道速滑第一枚奥运奖牌。
2010年2月,李琰将率领中国短道速滑队征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李琰接手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时机并不能算是最好的时刻,甚至有些糟糕。4年前,除了王,中国短道速滑队给人的印象是后继乏人,甚至有朋友问李琰:“放着那么安逸的队主教练不干,为什么要来收拾中国队这个‘烂摊子’?”李琰却不这样认为,她坚定地说:“中国队绝对不会缺少人才,关键看怎么练。更何况我是一个中国人,执教自己祖国的队伍也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
2007年亚冬会是李琰执教中国队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国际比赛任务,但就是在那次比赛中,队内头号选手王直接在电视镜头前批评李琰的训练方法。亚冬会后,李琰“检讨”了自己,她在执教中变得更聪明,王很快就发现,“其实李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教练!”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彻底崩溃,而且最终成为一对亲密无间的师徒。
李琰对中国短道队的贡献不仅在于“征服”了王,而且在于她通过自己近乎残酷的训练,让周洋、刘秋宏、张会、孙琳琳、韩佳良等一批之前自信心不强的年轻队员,在世界大赛中意识到自己的实力。最近两个赛季,中国女队已经彻底在长久以来的“中韩争霸”中处于上风。中国男队也正在从李佳军退役后的低谷中走出来。温哥华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多个项目中都具备冲金实力。
被问到冬奥会目标,李琰总是面带微笑说:“我的目标就是尽力做到最好。我希望运动员能够享受冬奥会的过程。”
塞林格
守望者离去
2010年1月27日,美国最重要的当代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91岁的塞林格去世。著名作家苏童为此写道:“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的语感深深感染了我。”童话大王郑渊洁致哀:“塞林格的寿命不止91岁,塞林格将和他的作品一起永生。”
塞林格1919年生于纽约,参加过二战,这为他的写作注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
1951年,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问世便风靡全球。小说讲述了16岁少年霍尔顿被一家精英学校开除后的数日生活。他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认识陌生女人……成为“继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之后最著名的逃课学生”,也成为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该小说一度被指责道德败坏、虚无主义、语言粗鄙,有位愤怒的家长甚至专门对小说里的粗口进行了统计;20世纪70年代,更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讲授该书而被迫辞职。然而小说道出了青春期成长的苦闷,直指成人世界的伪善,引起无数青少年的强烈共鸣。时至今日,这本小说已成为经典,不但入选《时代》周刊“1923年至2005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而且以6500万册的销量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青睐。
成名后的塞林格一直过着深居简出隐士般的神秘生活,他住在树木丛生的山顶小屋,“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他不接受采访,极少抛头露面。2007年他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文版再版,与极尽包装之能事的大多书籍不同,塞林格要求:全书不得有作者简介、序言、后记和他人评语。
许多年过去了,看塞林格的小孩子长大了,但那些句子仍会让我们碰见自己:“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我怕我说了,会立刻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没有人像我这样爱你,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字数:3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