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头有一本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作者在书中援引了一则小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碰到一头饥饿的黑熊,其中一人转身就跑,另一人喊道:“逃不掉了,熊跑得比我们快。”跑的人回答:“我跑不过熊,但我跑得过你。”
我觉得,如果人人都信奉这个故事,温情将不复存在,社会将陷入“丛林社会”。
我试着将这个问题,去和网上的一位网友讨论。我让他就这件事说得具体点儿。他说,如果我是森林里那位遇熊跑得快的,另一个人的身份,会决定我是跑得快还是跑得慢,甚至是跑还是不跑。于是,有了他的以下假设—
如果是同事、亲戚或朋友,我会向后扭头,朝他们喊,加油!快跑啊!从主观上希望两个人都脱离险境,终究谁能逃脱,凭天意加人的本领。
如果是情人,我会跟她说,亲爱的,即使进了熊的肚皮,我们都要在一起。我要背着她,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如果是妻子,我会牵着她的手,口气多少有点埋怨,不能光靠我一个人,你也要跑快点哦。
如果是儿子或我母亲,(此处网友做了较长时间的停顿)我将向黑熊走去,主动与黑熊拥抱,让我先填填它的肚皮,让它忙于消化,以便母亲或儿子脱身……
这种假设没有伪饰的崇高,比较符合真实的人性。不过在道德家那里,这则故事将引发苦大仇深的控诉;若是作为高考作文,必然让考生抓耳挠腮左右为难;我是一名作者,我总是怀着天真而温暖的想法,想用鹅毛笔将读者引向飘满天鹅绒的世界。
是夜,进入了梦想,梦中那位即将和黑熊拥抱的人,竟然是我,眼望黑熊的锋利爪牙,我恐惧得浑身打颤。身后是母亲和儿子,我大声地吼叫着给自己壮胆,进三步退两步。突然,黑熊停止前行,束臂肃立,泪光闪闪……
(胡永兵摘自2007年7月24日《武汉晚报》)
(作者:查一路)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