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平等与妇女心理健

社会性别平等与妇女心理健康

一、 当前中国妇女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流行一种说法。从外国和我国妇女的心理状态来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我国心理疾病人数不断上升。1993年精神病患者1000万,到2000年上升到1600万,7年间上升了60%。不仅这样,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占到人口总数的70%。亚健康状态,就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包括不良的心理行为,不振的精神面貌,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症状,对社会适应不良,有心慌、气短、乏力、浑身酸痛、失眠、烦躁等症状。

中国女性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我国,有半数女性产后抑郁。每年有28.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的自杀率占世界自杀率的1/5。在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三倍,惟独在中国,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25%,是世界上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心理健康的状况。

二、 从红枫妇女热线看当代妇女心理问题特点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定义。

大体上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认为,人的健康必须从真实的人性入手探讨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做到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这个心理健康标准,更多地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状态。

红枫妇女热线于1992年开通, 至今已接了8万多个电话。 从来话的总体上看,妇女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她们现实的生活的状态,具有如下的特点:

1、生存环境的严酷,竞争机遇的稀少社会物质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焦虑与压力。

人要生存必须拥有足够的物质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人的这种自然的内在的需要,是人获得和谐生活状态的前提。在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很多弱势的妇女群体,她们由于下岗、失业、患病而处于生活困难的境地。即使她们吃低保,获得国家的救济,但是她们面对社会贫富的巨大差距,心理仍然难以平衡。一些女性在电话中问到:“社会发展了,为什么我们更穷了?”“社会的发展为什么要以一代妇女的牺牲作为代价?”

2、与情感有关的婚姻、家庭、恋爱中的关系出现种种问题,是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女性,都不同程度会面对的问题,她带给女性心理的伤痛是沉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包括恋爱关系,是女性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最长期的、也是最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中国的女性大多把婚姻与家庭看作是人生的归宿。婚姻家庭中的关系发生问题,都会被认为是最沉重的打击。在妇女热线中,婚姻家庭问题咨询始终占咨询总数的第一位,约20%左右。无论新婚的青年,中年的母亲,还是老年的女性,她们主要反映对婚姻缺乏安全感,有的害怕伴侣变心,有的无法面对配偶的婚外情,有的无法处理夫妻间的冲突,有的为离婚的阴影伤神。恋爱中的女性又为与异性关系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各种恩怨情仇而不知所措。

3、自我认知的失落更使妇女陷入迷茫之中。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会自责,认为是没有侍侯好男人才挨打。生了女孩的女性会为没能为丈夫传宗接代而自卑。不接纳自己,轻视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看成是弱者、无能者,软弱依赖,怨天尤人,又使一些女性陷入宿命论的泥潭中,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处在失调状态的表现。它困扰今日的女性,使她们失望、彷徨、无助、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并导致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

三、 传统性别观念对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造成妇女不良心理的因素很多,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原因。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以及她们在这个时代所处的经济、政治等地位。在旧社会,妇女大多患有肝郁症,这种心理现象与她们受社会歧视,处在低劣的生存状态中,有很大的关系。现代女性的心理问题与社会上仍然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有直接原因。

1、社会性别歧视将女性边缘化。在我国,虽然在法律上、政治上赋予了女性与男子各种平等的权利,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随处可见。社会资源的分配,学习就业机遇的获得,依然是男多女少,呈不公平的状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是女性;新生文盲也是以女性为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又怎么可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2、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与行为规范对女性人性的压抑。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每当社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时候,“妇女回家论”就会再度出现。传统性别分工规定,女人的主要职责在家庭,即使夫妻双方同时就业,操持家务,当好贤妻良母仍然是女人的任务。传统的行为规范还倡导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并实行双重的道德标准。女人活着是为了家庭,为了子女。即使配偶寻花问柳,殴妻虐妻,妇女也要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遵守女人的道德要求。

3、传统性别观念造就女性依赖型人格。传统的伦理道德要求女性三从四德,从父、从夫到从子,都以顺从为美德,听命于男人的支配和控制。她们只为他人活着,从来就没有自我。社会文明既造就了女性的依赖型人格,又反过来责备她们软弱无能,“素质太差”,宣扬“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进一步把妇女打入了地下。

四、社会性别平等原则在妇女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探讨意识经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性。倡导以人为本,相信人具有向上、向善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尊重来话者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这些已经成为妇女热线咨询的原则。但是,我们认为,作为妇女热线的咨询员,除了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咨询原则外,还需要具有社会性别的理论和视角,才能在推进妇女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作用。

1、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可以提高识别性别歧视现象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人性,是中性的原则,既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实际上,在存在社会性别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中性的人性。因为人不仅是分性别的,而且性别关系中体现了统治与服从,控制与奴役的关系。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一切都是以男性的观点、立场、需要作为参照物,体现男性的利益和要求。笼统地倡导中性的人性,
女性仍然会处在社会的边缘,她们的需求、愿望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改善,她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仍处在不和谐的状态。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视角。运用这种理论和视角,我们就能够在人们认为是正常的、历来如此的社会现象中,识别出两性关系之间不平等的现象。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男女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不是由于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形成的,而是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的,它可以随着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揭示出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实质,为女性争取实现男女关系的真正平等指明方向。

2、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可以更好地关注生命,理解尊重女性的需求,将战略性的社会性别利益与实用性的社会性别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些女性可能出自基本生存的需要,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实际的利益,而不触及男女不平等的实质,不改变社会观念的格局。将社会性别观念引入心理咨询活动,在尊重实现女性眼前利益的同时,帮助她们了解到,只有改变性别的不平等,实现战略性的社会性别需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地位。

3、以妇女为本,唤起妇女的主体意识,促进女性的成长。

以妇女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现代的新理念,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一个原则。社会性别观念认为只有改变女性边缘化的状态,实现女性主流化,反对男性的垄断,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实现男女的平等。妇女为本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意;平等地对待妇女;调动妇女的潜能,相信她们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促进妇女的成长。在咨询中,做到以妇女为本,就是将被客体化的妇女重新主体化,注重新的人格的塑造,让她们找回失落的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恢复个人的尊严,成为一个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互动,从而达到心理咨询助人成长的目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