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身养”,这句话道出了“身养”的重要性。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加强各器官功能。然而还有一句养生之道,却常为人忽视:“养身不如养心”。
平素常说,谁也怕心里有病。心里有病,无非是心血管、心肌功能方面的病。这同脑血管病一样,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另外一种病,与乐观大度、心宽体胖相悖谬的症状。古人云:“思虑烦多,心劳生疾。”比喻心情忧郁、内心隐痛。《楚辞·卜居》中有“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之说。人们常说的“心有余悸”,悸,惊惶害怕、紧张得颤栗搐动。《后汉书》云:“肌栗心悸,自悔无所复及。”凡此所云,都强调了不注意养心乃至成疾的危害性。
从容淡静。《庄子·养生篇》以庖丁解牛为喻,认为庖丁找空隙下刀,所以刀刃完好,人们处于复杂的社会,也应象庖丁用刀一样,顺应自然,才不至于使自己受到损伤。庄子的避开矛盾,事事“看透”,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对养生却有一些可借鉴之处。“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心灵的负担减轻了,就能恬淡平静。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有这样体会:“养生之道有不少,最重要的是心胸开朗,首先是不找气。”往往有这种情况,不该生的气也生,不该发的火也发,“无名气”、“无名火”是也。情绪当稳定、乐观,切忌心情忧郁、生闷气,或暴喜暴怒。如果遭突如其来“气”之袭击,松弛的秘决是5分钟。于社会,看本质、看主流;于别人,看优点、看长处。生活现实、人与人之间,是充实的、美好的,没有什么过不去、大不了的事。
培养业余爱好。“养心”决不是利。适度用心用脑,对心脑有益。再有紧张工作之余,欣赏一下优美抒情歌曲,轻音乐或唱喜爱的戏曲唱段,或拉拉胡琴……对养脑、缓解情绪,均有好处。画张画、写点字,往往有气通丹田、胸部、肩胛到手掌的感觉,确能养心益气。有点爱好,可以转移烦愁情绪,远比郁闷于心、负隅独愁、嗟怨、惆怅、长叹……好得多。这也算自我控制、自我调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