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朱砂
专家支持:廖丽娟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专家调查档案
过完正月十五,又有大批人离开家乡来到繁华的大城市打拼。他们身后,是大批留守儿童独自面对成长的困惑。女孩丹丹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从小到大,她的抚育者不断变化。当13岁的她,终于又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却伤心地发现,自己的女儿因为偷窃,成了派出所的常客。当无奈的父母用铁链锁住丹丹的手
脚,心理专家却在呼吁,丹丹的不当行为背后是爱的缺失。
【事件回放】
13岁的女孩丹丹,从小由姑姑带,4岁时回到父母身边。三年后,父母又离家到上海打工。丹丹就由家中的老人抚养。在老家时,丹丹曾拿过同学的东西,但当老师找上门时,丹丹奶奶却将责任揽到了自己的头上。
“她经常离家出走,每次一走就是好多天,找也找不到。”丹丹的爸爸告诉记者,“从去年三四月份带她从老家到上海,派出所蹲过五六次了,我和她妈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个星期前,她再被民警带回家时,我和她妈妈决定用铁链锁住她再也不放,不让她离开我们的视线。”(来源:青年报)
A偷窃行为背后是爱与安全感的缺失
通过媒体上的新闻,我们了解到丹丹一些情况,她偷东西,似乎有点“难以自控”,哪怕桌上只有几枚硬币,她也照偷不误。
丹丹的行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偷窃癖”——一种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他明确目的,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
在被问及为什么偷拿别人的东西时,丹丹曾回答:“不知道为什么要拿。”也曾回答:“因为我饿。”
廖丽娟分析说:“从新闻媒体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丹丹拿别人东西的行为通常有动机,但也带有一定的不受明显动机驱动的冲动性。也就是说,丹丹会突然不知道原因就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会实在饿极了拿别人的东西。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因为内心需要的缺失。丹丹缺失的是人类最根本需要:生存需要、爱的需要,还有安全的需要。是这三种需要的缺失导致了她这样的行为。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界定丹丹是什么样的行为障碍。更需要我们做的是,了解这个孩子内心需要的缺失,然后想办法帮助她。”
B留守儿童需要稳定的依恋对象
让我们来看看丹丹的成长过程:0-3岁姑姑带,3-6岁父母带,6-12岁祖辈带,12岁刚被舅舅带到上海和父母在一起。丹丹的成长经历几乎是很多留守儿童生活的缩影。这种变化的生活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变化,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0-6岁的孩子最好有比较稳定的可依恋对象,母亲通常首当其冲,如果非要别人,最好是一个较稳定的亲人。廖丽娟在咨询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个由保姆带大的孩子,妈妈经常不在身边,而保姆又不停地换。这样的状况导致这个孩子对身边的人都有较明显的敌意。显然,丹丹也一样没有稳定的依恋关系。廖丽娟指出,缺失稳定的依恋关系,会让丹丹觉得一直要变化,一直要适应,这一方面会导致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孩子的心理品质发展相对较慢,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都会受影响。
很多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生活比较单一和贫穷,当他们来到比较现代的大城市,两种环境的落差就形成了。在繁华和落后之间,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但那种可能性离自己又很遥远,他们想象着父母在繁华的地方过着光鲜的生活,但是来到父母身边,看到的却并不是光鲜。原来牺牲和父母相聚的时间换来的只是父母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过着艰辛的生活。这很容易激发孩子的敌意,激发孩子的不解,尤其是丹丹正好处于13岁,这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发展的年龄阶段。这接连的心理落差很容易导致孩子某些不良行为习惯。
除了心理落差外,丹丹以及很多像丹丹这样的留守儿童,可能无法很快明白和适应不同环境的不同规则。在老家,拿了别人的东西,可能是认识的人的东西,往往会被当作孩子不懂事忽略掉,抚养她的祖辈也不会觉得这是多大的问题。但是到了上海,丹丹没有熟悉的人的东西可以拿,自然是去陌生的地方拿陌生人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在丹丹看来没有区别,实际上,我们会认为有区别,于是就有了丹丹多次被带进派出所的经历。
C在外打拼的父母请更多地向孩子表达爱
为了生活,很多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大批的留守儿童面临着和丹丹相似的成长环境和各种可能的成长困惑。不在孩子身边的日子,爸爸妈妈们可以为留在老家的孩子做些什么?廖丽娟给出了一些建议。
如果因为客观原因需要长时间离开孩子,请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保持精神交流,比如具体地描述父母的生活状态,以及忍受思念之苦在外拼搏的动力。让孩子从很小开始就试着去看到父母真实的生活状态,也看到父母在这个拼搏状态中的积极和努力。父母要特别记得,对孩子表达充分的爱和关心,而不是只说你要好好读书。请试着对孩子说:“孩子你好吗?我们很想念你,很爱你。”
如果因为客观原因需要把孩子交给祖辈或其他亲人抚育,请帮助孩子和你选定的抚育对象保持稳定的长期的依恋关系。将来孩子大了,让孩子自己选择是留在家乡继续陪伴抚育者,还是来到父母身边,如果任意让孩子离开依恋关系,会令孩子更痛苦。
从心理学看来,任何一种优秀和任何一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萌芽,就像学语言的孩子有学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强化什么,消退什么?
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我们尽可能要消退。比如孩子不断地吮手指头,那就让孩子忙着搭积木,忙着和你玩游戏,自然就消退了不良行为。切忌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化。比如丹丹在老家拿了别人的东西,奶奶帮忙顶了下来,奶奶是出于好心,但对于丹丹的这种不良行为,反而是一种强化。
孩子从老家来到了繁华都市,父母要尽量让孩子看到比较真实的城市状态,这里有繁华也有荒凉,更多的是我们这样平平淡淡的人。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心理的落差,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