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5岁的女士,刚结婚一年,夫妻感情应当说是尚未脱离新婚状态。平时上下班几乎是同出同归。丈夫从来晚上不出去。这天,她单位的几个姊妹在办公室聊天,正在议论着某某大姐的丈夫有了外遇,痛苦不堪。有人突发狂想:“要是国家通过一条法律,凡介入已婚人的感情者以破坏家庭罪论处。相信情人风能得到遏制,已婚妇女的命运和权益有可能得到一些保障。否则,会愈演愈烈,说不定昨天是大姐,明天就是咱们中间的老妹子了。”这位话音刚落,不知为什么眼睛瞟了她一下,而且不无揶揄地一笑而去。
当晚她回到家不久,就接到丈夫来的电话,因为年末联欢,大家说平时缺一少俩的无所谓,今天谁也不能遛号,没办法只好陪同事们到底,夜里几点回来说不定,让她别等他吃饭睡觉。可是她足等到10点,未见丈夫回家,她有些沉不住气了,拨个电话到丈夫的单位,值班人却说,没听说有什么联欢之事。
她放下电话便陷入沉思之中,头脑里翻滚着,不知为什么与下午自己单位姐妹们议论的内容联系起来,以为那个说“老妹子”并对她一笑一瞥的女同事,肯定是话里有话。难道丈夫有情人了?这可如何是好……
当丈夫归来时,已经是酩酊大醉,和衣倒在床上便呼呼睡去,推也推不醒他。这一夜她未合眼,清晨,乘丈夫尚在梦中,她迫不急待地打来热线,请求帮助,怎样才能解除她对丈夫去会情人的疑虑。
“看来,‘情人’仍然是热线的敏感话题啊!”助手感叹地说:“如今可真是谈‘情人’色变了。”我抢过助手手里的话筒,直接了当地向咨询人说出我的看法,诚如一些同行和舆论对我的评价:一针见血,明确利落———
“你们夫妻的感情可能是太好了。在你看来丈夫是揣在你口袋里的手绢。但你忘了,夫妻原来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你中有他,他中有你,可绝不等于他就是你。
“男性的社会交往、应酬比较多,而且这种应酬交往是男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内容。
“爱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奉献基础上的。你应尊重他的行动自由,应信任他对你的感情,再者你空等他几个小时不也是奉献吗?
“急什么,他还没睡醒呢。醒来他必定对你有个交待。可能是道歉,可能是解释,总之不管他如何表示,也不要去质问他,更不要把生气疑虑露在脸上。至于那些检查丈夫的衣袋、察看衣服上有无长发之类的小气做法千万别干。
“你的确是听‘情人’听得太多了,以致你对‘情人’产生了过敏症。正像有人在办公室里喊一声‘长虫’,大家都会惊恐地站起来四处张望,而很少去想想,办公室里怎么会有蛇。等到平静下来,都会觉得太愚蠢可笑了,这就是‘长虫’平时给人的威慑信号。‘情人’也是一样,有人形容‘情人’比蛇还厉害、还毒,这话不假,但怕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不怕,只有不怕才能对付和抵制、消灭这条‘蛇’。
“现在你连‘蛇’的影子都没见到,单凭别人一喊‘长虫’,你就乱了方寸,假戏真做,岂不荒唐?
“记住,一定和往常一样,若无其事地去照顾体贴丈夫。所谓‘下不为例’,这种似乎原谅、实为不满的说法也最好免掉。但‘事不过三’,如果丈夫真的破了例,一发不可收拾,再沟通也不迟。何况像那种对外拈花惹草的事,怎能无透风的墙。凭女人的直觉也能察觉到。但同事聚会喝酒不能说明什么,既是聚会就有许多证人,你不必去调查,慢慢也会透露出来的。最后劝告你,别无事生非。夫妻之间偶尔的醋意要表达在明处,这可调味,但经常的醋意是对爱人的刺激;如果醋意大发,便可能构成对配偶的伤害。一旦醋意变成了猜疑和嫉妒,并在言行上受其指挥,则灾难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