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交往与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交往与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命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化的环境,而在社会化环境中,家庭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在一定意义上,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

应该说,所有的父母,对于他们的孩子应当怎样——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道德和行为准则——都有一个基本的观念。父母试用许多可使儿童向这个目标前进的策略,他们强化儿童,惩罚儿童,自己进行角色示范,同儿童解释他们的信仰和期待,试图选择支持他们的价值目标以及邻居、同辈群体和学校。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他采用多种形式研究父母的行为,认为有两个难度可以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特性,即接受——拒绝和限制——容许,其特点如下图所示:本文转载自

西蒙兹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并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有强的进攻性。

我国心理学家围绕着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包括:桑标从1991年开始和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合作,进行一项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陶沙等人在1994年进行了“3-6岁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刘金花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这一系列的研究既印证并丰富了西方心理学家有关的结论。

二、家庭交往与儿童的社会化

家庭交往指家庭中成员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包括兄弟姐妹与儿童间的关系。父母与儿童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两个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正象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样。在对4岁和8岁的活动过度的儿童和正常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中看到,过度活动儿童有身体好动的历史,行为控制差,要问的问题多,游戏时较少依从别人。他们的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指令和否定性。母亲行为的某些差别,也许是孩子最初倾向于动作所引起的,而儿童的行为又反过来受母亲的影响,儿童由于遗传因素的不同某个性具有先天性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在新生儿的表现上得到证明。比如,有的婴儿爱哭,一醒来眼没睁开就大声啼哭,而有些婴儿则安静地躺着,玩一会儿枕巾又悄然睡去。这种区别主要反映的是婴儿天生的气质差别。父母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在与不同儿童的相互作用中会表现不同的行为,从而强化或消退了儿童的某些行为,例如,有的父母对喜静的儿童偏爱,于是这种儿童就更多的表现出静的活动特点,形成一种偏内向的个性。与此相反,有的父母则更喜爱动的儿童,他们会鼓舞儿童更加积极、主动、独立。

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从出生第一个月起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注意哥哥或姐姐,并与他们相互作用。有证据表明,兄弟姐妹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在2~10岁之间。

兄弟姐妹制定和维持标准,提供仿效的原型和值得考虑的劝告。在相互关系中充当着补充的角色。通过这一些,双方都发展并练习了社会相互作用的技能。兄弟姐妹有助于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并随着儿童的性别、排行、间隔年龄、家庭中儿童的总数以及父母对待因素而发生变化。美国萨洛韦的研究发现,晚生子女支持科学创新的可能是头生子女的两倍,头生子女更可能是说教的和好战的,中间出生子女往往是妥协分子,而较晚出生的子女往往成为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