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始终是国家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根本解决之道。那么,学校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潘尧天博士认为,学校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心理资本建设。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教书为知识导向,主要是学习现有的知识技能,育人则是学习的方法及做人的原则。在21世纪,知识导向已经过时,能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即再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资本建设,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如何加强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潘博士举了加拿大教育的实例,值得国内的教育者借鉴:
潘尧天博士的女儿在加拿大读书时,老师的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她在音乐、美术、语文、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最近发现孩子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她总是不耐心听别人说话,打断别人。总是打断别人说话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我希望在今后的半年里,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将孩子打断别人说话的坏习惯矫正过来。”
由此笔者又想到同样是灰姑娘的故事,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的授课内容完全不同,中国老师讲安徒生介绍、分段、段落大意、比喻等最基础的内容。而美国老师一方面是启发式教学,抓住童话中的每一个细节,告诉学生要自尊自爱、要多结交朋友、要守时这些基本做人的原则,而这些,实质上就是学生心理资本的建设。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到,加强学生的心理资本建设,首先要从行为入手,关注学生的行为细节。从一些细微的小事情上完全可以看到学生的态度及价值观取向,而要调整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是要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入手。另外,在教学中时刻渗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即心理资本的内容。加强诸如自信、希望、乐观及坚韧等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心理资本是由美国前管理学会主席路桑斯提出,是指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主要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四个要素。
心理资本不同于以往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是关注个体发展的积极取向,而后者这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关注了企业及个体存在的问题。
第二、心理资本的实证性研究,心理资本的各个要素都是经过了若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切实有效的,是在整合前人心理学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是能够经得起理论与实践的考验。
第三、心理资本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经过科学的训练和培训,能有效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
潘博士给心理资本提出一个别名——“心理坚强”。这个和身体健康的概念相似,如果我们身体不好,需要经过自身的努力和锻炼以增强体质。而对于心理不坚强的个体,同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训练,以增强自身的心理资本。学习教育的优势在于,它是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时提供系统的教育,这时期的学生可塑性较强,只要辅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从整体角度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是可以实现的。
在此,学校的作用类似于心理健身房,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升心理资本为己任,构建和谐校园,为创新型企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为重中之重,所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力成本。在以提倡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这种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盛宴已经结束。富士康跳楼事件已经说明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1世纪学校教育,应将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21世纪的全球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心理资本的竞争!
第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以发展心理资本、提升EAP服务,创建和谐、进取的组织文化为议题,将心理资本的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契点,更是一个里程碑,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心理资本建设,是21世纪保证综合国力持续、稳定上升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