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类人群的性格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心理暗示” 、“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无处不在的安慰剂效应

心理学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拉丁文placebo“我将安慰”)意指病人虽获得无效治疗,但其心理及生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955年,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安慰剂效应,并在之后进行了大量研究,当时的一些报告虽然没有当今的“生化危机报告”那样吸引大众的眼球,但从它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力而言,的确是值得研究的。

报告内容指出: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构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才能获得认可并使用。测试结果不仅要证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要与服用安慰剂的群组作对照比较,证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

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的病人;

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烈反应。

由于医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定性思维会影响其表现,更可能会影响病人对疗程的后效。因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即医生、病人都将不会知道该“药物”是否有安慰剂成分。

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激发病人产生“安慰剂效应”。当人们对某种药物的疗效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疗效及治疗质量。因此在新药问世,要评价其疗效价值,必须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算入内;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没有显著的差异,则此类新药的临床价值就不大。这也就是为何一些新药在刚面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热潮消失且身价直线下降的原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