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反抗与人格的发展


                            青春期反抗与人格的发展

一、“逆反”是人格发展的需要

青春期是青少年完成由童年的依赖向独立的成人转型的过渡期,这个时期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青少年的心理上也在为独立自主的人格发展做着相应的准备:

l自我意识进入成熟前的突变阶段,青少年通过重新审视和分析自我,经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整合及统一。青少年为完成自我的整合,要以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自我整合的依托。以自己的独立和自尊得到社会的接纳和尊重做支撑。

l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青少年的推理能力及与之相关的判断和分析能力。逻辑思维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成熟,促进了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独立的意识使青少年感受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可以不再依赖父母独立思考。但青少年对事情的判断和分析的准确性,还需要经过不断尝试和反复实践,才能积累起相关的经验。

然而,青少年由于自身发育的局限,其逻辑推理还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以及生活经验缺乏、后果预知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多数的分析和判断依据的是主观臆想,其自主性的尝试因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屡遭挫折。使青少年感受自己的自主性受到阻碍或受到忽视以及个性伸展受阻,因此产生反抗心理。反抗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内心对成人的依赖习惯、获得更大的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其个性得以发展。所以,我们也可以把青春期的反抗视为青少年完善其独立人格的动力和手段。

二、反抗是与父母争夺人格发展的空间

青春期对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人格独立,全方位的争取自主性和自由权。这种要求就会与成人的某些管教方式发生碰撞:

对孩子过于溺爱的父母,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仍然采取生活上无微不致的照顾,精神上代替孩子思考或代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教养育方式,剥夺了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验证和提高自主能力的机会以及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妨碍了青少年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

有控制欲的父母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的方法,把自己的期望、自己的意愿、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意愿,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志去做,采取打骂、恐吓手段否定和压制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抑制孩子的反抗,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自我中心的父母喜欢用空洞的说教代替循循善诱的引导,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希望用最简单的方法对孩子实施教育。父母那些不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空洞说教,因为不能被孩子所理解,而被视为父母意志对自己的强加,招致孩子的反感和对抗。

当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压制、干扰或限制了青少年独立自主性的发展,青少年会本能的产生反抗心理,并通过反抗的行为迫使父母放弃对自己过多的干涉,为自己争取独立发展的空间。

三、缺乏引导的反抗行为对人格和心理的影响

青春期是进入成年期的短暂的准备阶段,此阶段青少年要完成由依赖到独立的心理转变,就需要掌握与独立相关的各种能力。如:适应环境的能力,独立分析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而掌握和提高这些能力,又需要一个不断尝试、反复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就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只有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孩子才能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双脚,否则,如果仅仅告诉孩子如何行走,却不让孩子去尝试,孩子是无法学会独立行走的。同样的道理,在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剥夺了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不仅影响到其能力的提高,对青少年能力发展的剥夺直接影响其人格和心理的发育。

父母因担心孩子在自主性的发展的尝试中出现失误,采用过多照顾和保护、专制的管理、强制性干涉等方法,取代或压制孩子能力的发展,贬低或否定孩子自主性的尝试,而过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发展独立性的尝试,必然导致青少年的反抗。青少年通过反抗父母过度照顾、替代及控制,固执的坚持自己的主张,来争取自主性发展的权力及其能力发展的实践机会。

沙利文认为:青少年时代发生的事情对人际关系正常发展至关重要。人格不能脱离人际关系存在,自我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青少年在青春期因无法抗拒父母的控制而放弃反抗,服从于父母的摆布,成年后的依赖性就异常严重,其性格非常软弱,独立生活能力极差。因缺乏个人的价值感导致自卑。因缺乏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无法化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不得不采取逃避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更为严重的会导致人格的扭曲,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有些青少年采用过激的态度和手段冲破父母的控制,虽然获得了人格发展的空间。但因为反感父母的态度而拒绝父母的指导。在缺乏人生经验的、盲目的人生探索中,或是误入歧途成为问题少年,或是在父母的否定和自身成长中的迷惘的双重压力下形成心理疾病。

四、疏导反抗行为的方法

1、接纳和理解青少年的反抗行为

青春期的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属性,对此父母应消除“谈虎色变”、过度紧张的心理,也不要试图用各种方法控制青少年的反抗行为。父母采取控制孩子的反抗心理、强迫孩子服从和听话来减少青少年成长中的挫折的做法,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近视行为。

父母需要了解,青少年之所以与父母对立,往往不是为弄清事情本身的对错,而是透过事件向父母主张自己的权力,用对抗方法证明自己的能力,其目的争取成人社会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给予接纳和认同。但许多父母总是不愿接纳孩子的成熟,想尽办法用自己的正确性否定青少年的分析判断能力,贬低青少年的自主能力。对抗的结果只会让青少年更加固执的坚持自己错误。

父母对于青少年表现出的反抗心理和固执已见的行为,如果能视为是孩子心理发育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把青少年自主性的尝试视为孩子学习和积累人生经验和过程,对于青少年的反抗期给予接纳和理解,对于其自主性意愿和行为尝试给予合理的引导,便可以把青春期的反抗情绪转化为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动力。

2、用尊重与平等的态度化解反抗情绪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还依赖成人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因为不必为行为承担后果责任,所以青少年并不注重自己那些尝试性行为的对错,他们更注重的是成人对自己自主性思考或行为的态度。当父母针于青少年幼稚的想法或行为简单的给予批评、指责等结论性的否定时,青少年因为不具备父母那样成熟的推理能力,所以不能理解父母否定自己的理由,他们只能把父母的否定视为对自己自主性的否定或忽视,视为父母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因此,他们便会为了自己的自尊、为了主张自己的权力、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而反抗父母的指导。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父母实施教育时,需要修正居高临下的态度,要学会尊重青少年想法和意愿,肯定青少年的自主能力,以探讨的口吻对青少年想法和意愿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当青少年感觉到父母能尊重自己想法、接纳和肯定了自己的自主权时,就会放弃对抗、愿意接受父母对事情本身的分析和建议。

3、耐心细致的引导可消除反抗心理

许多父母以为反复给青少年讲大道理就是教育,于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对青少年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你自控力太差,你要学会控制自己”“好好努力才能考上好大学,将来才能有出息”“人要有上进心、要有志气”等等,但从来不曾教过孩子如何通过具体的事情培养自控制力,不曾培养过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曾用欣赏和鼓励调动过孩子的上进心。只希望通过空洞的说教,让孩子就能具备这些能力。这种教育方法最简单也最无效,但许多父母却乐此不疲,教育无效把责任推给孩子,责怪孩子不知努力、没有上进心。父母的态度及没有可操作性的说教,只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和反抗。

教育是一项开发心智的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用极大的耐心去做许多细致的、具体的指导性的工作。对于青少年那些自主性的想法,在小事上不要怕孩子出错,鼓励他们到实践中验证,让孩子在失误中积累人生必要的经验。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要为孩子分析不可为的原因,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阐明事情后果及责任,帮助孩子提高判断能力,以此杜绝危险事情的发生。平时多关心孩子情绪变化,把孩子每一次情绪的起伏都当成一次教育的契机。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情孩子的经历、欣赏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付出,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原委、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对青少年反抗行为的接纳和理解、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以及深入细致的引导,不仅可以化解青春期反抗心理,也给予孩子自主性发展的空间,可以促进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提高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青少年在自主性尝试行为中积累起人生经验,发展起与独立自主相关的能力,从正面促进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主编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2] 李文馥 《发展心理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 Jerry M.burger 《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