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现实应用: 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比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        


                            心理学现实应用: 暗示效应

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案例中,家长可以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实例:当孩子在某一次使用了粗话与别人对话时,被家长指责过,而过后当此情况再次发生,在孩子说出粗话的同时,在心理会及时的呈现出上次被家长指责过的片断画面,从而限制或制止了再次说粗话的可能性。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潜意识】上的心理暗示。       

【暗示效应】是在环境中,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使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俄国早期著名心理学家巴普洛夫(Pavlov)指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在管理学中,最常使用的是“语言暗示”

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其他同学而言,就是某种暗示作用。当然,更可以使用手势、眼色、语音停顿、音量高低等方式。有经验的导师,还会针对某些学生的缺点及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短片、文学、艺术作品等,在边看边议论中,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同样都能收到良好的“暗示效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效应,根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送去救治,也可以带来毁灭,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以及是否能准确把握暗示的内在意义。 在下篇文章中,夜风会就巴普洛夫的早期研究作进一步简化解析,使之更明朗、易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