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心理学:是心理学,还是心理迷魂汤?

今日,微博已成了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如果我们的关注名单中有那么几个心理机构、心灵刊物,或者心理咨询师,那么便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不少心理平衡的知识和技巧。不过,细心的网友也渐渐发现,许多名为“××心理学”的微博,随便一条转发量成百上千,粉丝动辄几百万,但所发的“心灵鸡汤”、“人生智慧”等内容,却很值得商榷。

“舒缓”、“减压”、“放松”、“疗伤”,这样的标签暗含着普罗大众在压力重重的生活中对心理抚慰的渴求。有意思的是,这些“微博心理学”背后的主人几乎都没有心理学背景,一条条的微博也并非都是原创,大多是摘抄、搜集而来,比如“女人情场中需要知道的潜规则”、“神奇读心术之留住男人心”、“十句话理好人脉”……。痛饮这些心灵鸡汤后,真的能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吗?

真真假假的心理学扰得人找不到方向


有网友说,她已被真真假假的心理学扰得找不到方向了。那在此,我们不妨把这真真假假的心理学做一下分类,看看它们是怎么蛊惑人心的——

■ 第一类:如何做个女人

此类微博,主要是在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女人就要“美丽、风情、母性、女人味、独立、高贵,能做男人的红颜知己。”“抽烟、纹身、说脏话、生不出孩子的男人统统不要。”倘若你是“高学历、高收入”,或者是“太胖或者太瘦”,你也会完蛋,肯定会当剩女……

这类言论过分强调外表、外在特质,且带着传统的男人视角,教育女人应该怎样怎样,有一种“标准化”的倾向。正如网友Sita-h所说:“就是这些好女人标准,让人不敢做自己。”

■ 第二类:如何搞定男人

这是“××心理学”中的经典话题。《如何做一个一世受宠的女人》、《女人情场需要知道的潜规则》、《说给小三的21个真相》等等,强调“女人不狠地位不稳”、“抓住老公的钱包”,“—手管一手宠”,为女人们指明的爱情方向是:永远不对他说有多爱他,永远不要对他太好,因为“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

此类言论强调控制男人,以及如何巩固自己在男人心中的地位,抓住关系。有网友评论说:“感觉很焦躁、很虚浮,安全感匮乏,看不到爱。”

■ 第三类:如何为人处世

“厚黑学”内容是“××心理学”的典范。“不能锋芒太露,不能显得比别人聪明,想钓到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言多必失,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努力的女人只有两种结果,穿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菜市场”……

这一类言论强调谋略,与其说是心理学,更像是传统文化中的“厚黑学”。网友“帮腔先”称,这些内容的基调并不关心某个具体的人的心灵,没有把对方当平等的人对待,而是想摧毁对方意志,以奴役对方。

另一网友“家彬”则看出了成功学的影子:这些内容倾向于让人进行积极的正向思考,但是如果没有反观自身并进行如实的觉察和自我揭露,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起心动念模式,恐怕慢慢就会形成自我合理化的倾向,所以效果也不会太好。

网友观察:大多数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吸引人

——张力峰,心理学爱好者

刚开通微博时,看到这么多的“心理学”微博很高兴,纷纷关注。有些句子看似淡淡,其实是一些人生哲理的总结,看了还蛮有启发。但此类信息越来越多,也逐渐发现里面的内容很成问题,有时候会让人看了觉得很胡扯、不舒服,最后发展成纯属消遣,当笑话看。

这些帖子大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几点几点,做一个女人要做到什么什么……有些时候简直令人不堪忍受:要是接受他们的意见,我还要不要做人了?有一条“心理学领悟”微博是这样的:“无论你有多喜欢对方,爱情里的主动必须是男人。如果这个男人不主动,宁愿错过”。这么一刀切,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其实这些微博与“心理学”关系不大的,大多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吸引人。仔细研究了这些微博之后,我发现博主基本上都没有心理学背景,有的甚至还是某些微博营销公司的商业运作,当然还有一部分就是心理学人士为了迎合大众趣味而炮制的“心理快餐”。

这类信息如此“繁荣昌盛”,想必还是因为有市场,得承认是有很多人处于情感迷茫状态,希望能找到些人生格言来慰藉下。所以如何用通俗化的语言来传播心理学,让人们更多地从中获得帮助,是这个行业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心理学的“通俗化”与“世俗化”有本质区别

——刘松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纵观这类微博,可发现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它们习惯用笼统的否定或肯定的语气。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特征。小时候父母总说:你不是好孩子,而不是说哪个行为有问题;评论你不行,而不说你某个能力需要加强……所以,我们就会形成这种习惯。这是所谓“好教育”的标准,但这是不尊重人性和差异性的。喜欢绝对化,在中国来说,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国人还是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

这一类的帖子转发率高,其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的集体情绪:焦虑、不安全,集体需要慰藉。有些人就是靠这些句子活的,无论个体和集体的“痛苦之身”,都需要靠这种能量场喂养。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数量庞大的微博会教你应该怎样怎样,却很少教你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质,然后活出这个特质的。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要告诉大家的——心理学从来不会告诉你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它只会引导你去了解你自己、接受你自己,以及你怎样发展出自己的潜能和特质等等。心理学尊重每个生命的差异,鼓励每个人去发掘自己的真相和天赋。

所以说,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将心理学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却不意味着要去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丢掉了那个本质性的东西。

后记:

且撇开网上这些名为“××心理学”的微博,市面上也有不少机构在做“心理培训”、“心理调试”、“心理疏导”、“心理减压”。经常有人问,这些服务都科学吗,它们是心理学吗?回答是,它们大部分和心理学没关系,尽管它们也可能有效,并且有存在的价值。“心理”本来就不是“心理学”,少一个字就差到十万八千里去了。(资料来源:《心探索》;文/蓝莲花)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