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选择和黑天鹅事件

在新浪网上开了博客,几年下来,博客访问量达30多万人次,并有800多个网友加了关注。

开始时,每天看有这么多人在关注我,心中很是得意。可渐渐地我发现,那些关注我的人,有许多是开网店的,希望我去买他们的东西。而真正喜欢我博客的人并没有多少,每天能坚持光临我博客的人,其实就那么几个,少得可怜。

后来我发现,每个人加关注都有一定的限额,如果限额满了,就不能再加关注了。如果还要关注别人,必须在自己所关注的人里面,删除自己不再需要关注的人。就像一个人交朋友,不可能什么人都去交,朋友圈子不可能无限大。

我对新浪博客这种设置感到很有趣,觉得它有生活的影子。

关注,既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放弃


心理学家丹·西蒙斯曾做过下面这样一个关注实验。

西蒙斯让被试者观看一场篮球训练的录像:录像中共有6个球员,分成两个队。白队3个人,穿白色球衣;黑队3个人,穿黑色球衣。两个队的队员在一起练习传球,有时回传,有时抛向空中,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眼花缭乱。

西蒙斯要求被试者认真观看录像,努力跟上节奏,记住白队的传球次数,防止把两队的传球次数搞混和记错。

录像放完之后,西蒙斯问:“你们注意到这场篮球训练中有什么怪异的现象了吗?”

被试者回忆后纷纷摇头。

西蒙斯又问:“你们看到球场上的‘大猩猩’了吗?”随后,他重放了这个录像。

被试者重看后惊讶地发现,有一个穿着大猩猩服装的人在球场中闲逛,还对着摄像头拍打自己的胸膛,然后才慢慢地走开。许多被试者一口咬定:“录像带一定被做过手脚了,不然怎么会看不到如此明显的‘大猩猩’呢?”

西蒙斯解释说:“你们之所以没有发现球场上的‘大猩猩’,是因为你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穿白色球衣的运动员身上,全神贯注地记录着他们传球的次数。因此,你们的注意力不仅屏蔽了黑队的传球数,同时也屏蔽了‘大猩猩’的身影。”

随后,西蒙斯用一个拿着雨伞的女人代替大猩猩,再次重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还是一样。

在进行了上面两个实验之后,西蒙斯想进一步知道,如果在两个人谈话的时候,把其中的一个人换成比较相似的另一个人,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顾客在宾馆前台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前台服务员的笔掉了,在弯下身去捡笔的同时,让另一个服务员突然出现在她的位置上。她们都是中年人,都是短发,都是戴着眼镜,顾客会发现已经换了另一个服务员吗?也许有人会想,这么大的变化,顾客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西蒙斯通过实验证明,实际情况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如果这两个服务员具有相似的特点,有近半数顾客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

西蒙斯解释说,这是因为顾客关注的是办理入住手续,因而忽略了服务员的相貌。这就像我们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开车,通常只关注路况、红绿灯和其他车辆,而不会关注天上的白云,不会关注路边的行人一样。

关注,既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放弃。

关注什么,就会发现什么;关注什么,就会感受什么。一个习惯于关注真善美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光明的世界里;一个习惯于关注假恶丑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阴暗的世界里。

黑天鹅事件


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人们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人们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据经验主义,那简直就是一个真理,至少可以算是一个公理吧。那么,见到黑色天鹅的几率是多少呢?根本无法计算,也没有人想过要计算。

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才知道以前的结论是片面的——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见到第一只黑天鹅,对于鸟类学者而言或许是个很有意思的惊喜,但这并不是发现黑天鹅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这是一个证明,证明了我们的认知是多么的具有局限性——虽然你是在观察了几百万只天鹅之后才得出了“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但只需要另一个发现就能将它彻底推翻。对,你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只黑色的鸟,尽管有人说它并不好看。

那么,为什么在黑天鹅被发现之前,没有人去设想一下其他颜色的天鹅也有可能存在呢?塔勒布给出的答案是:在应该关注共性的时候,人类错误地关注着特性,反之亦然。

受思想的束缚之害,我们总是习惯于重视已知的事物,而忘记了去想想为什么有那么多其他的事物我们还不了解。多年来,塔勒布一直致力于研究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自欺欺人——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而事实上我们真正知道的东西很少。

在许多大事件陆续发生并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却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中,禁锢着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事物作简单的归类处理,一味将可能性比较小的概率事件归结为不可能那一类,也就难怪会有那么多“黑天鹅”出现了。

然而,塔勒布毫不留情地指出:历史不是徐徐行进的,而是活蹦乱跳式的。从以往的事件中归纳总结妄图加以解释的做法,不过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感罢了,谈不上任何实用性。比如说911,比如说股票市场的突然大跌甚至股灾。

心灵咖啡观点: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生命体,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心中还不存在“我”这样一个概念。当我们渐渐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占有这一两米的空间而已。

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当我们进而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就成了社会人。成熟就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编辑推荐:

推荐测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