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面试“神题”满天飞,心理学教你要淡定!

一道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数学题,在多个家长QQ群里轮番考验着家长的智商。家长们在做一道“谁是外星人”的题目后,得出的结论是,出题的人是外星人。近日,网上盛传小学生入学面试的种种“神题”,不少准小学生家长之间盛传着各种各样的面试神题,如被家长称为急转弯的代表题:为啥北极熊不吃企鹅?为此,家长们临阵磨枪,用各自的方法训练孩子,以求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看一看这些面试神题,你会做吗?

小学新生面试“神题”

   ●一组数字,找出其中规律,并填写完整:1 2 3 4 6 ()12

   ●一组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有一位扮演老鹰,一位母鸡,还有8个小鸡,请问再来3组,一共几位小朋友?

   ●有两杯果汁,宝宝先喝半杯,妈妈又倒满;宝宝又喝半杯,妈妈又倒满,最后宝宝都喝完了,请问宝宝共喝了几杯?

   ●自己读谜面,然后猜:A .一个小姑娘,穿着黄衣裳,你要欺负她,她就射一枪;B.一间小房,有门没窗,外热里冷。

   ●小明不喜欢穿高跟鞋,小明换灯泡不用梯子,小朋友你们认为小明有什么特征?

   ●小鸡和小鸭一起在路上走,小鸭掉到坑里了,小鸡应该怎么把小鸭救上来?

   ●为啥北极熊不吃企鹅?

   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的学业课程越来越匪夷所思,挑战人类极限。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每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和每一所盯着升学率,考试分数的学校共同筑起了对学生无形的围墙,也许不这么极端,但更快,更难,更强的信念出奇的一致。这种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是“拔苗助长”。

《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最大的亲子育儿网站委托专家们做的调查发现,对“您认为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这个问题,妈妈们的回复平均值是第18个月。18个月!中国孩子刚学会走路,已经蹲在起跑线上了。因此,家长们异口同声说要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这句话俨然成了诸多天价幼儿园、早教班的最佳广告词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超前教育没你想象得那么有效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大程度上是把不适当的超前教育当作先进理念来接受。儿童心理学专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而成熟更为重要。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处处是起跑线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在五六岁以前,以情绪和情感为主,此后才开始认知的发展,最初阶段是打心理基础的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急于知识教育,等于是沙滩建屋,压力过大,或一旦遭受挫折,会使孩子们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抑制孩子思维创造力的发展。许多人在其幼儿期接受过英才教育,但长大后事业平平者大有人在。

大脑用进废退,心理学已发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盲人在读点字时,常人通常负责视觉的大脑皮质部位,在他们却被触觉征用了。而正常人眼睛蒙住五天后,其视觉皮质的功用也会产生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另外的实验也证明,大脑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比如管记忆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会长出新的神经元。

因此,在儿童小的时候不断开发其潜能固然没有错,但不那么“积极”地压迫儿童,以致其丧失童年的欢乐,仅仅是为了摆脱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就是得不偿失了。

 

拒绝无为而治,应该让孩子学什么?


当然,批评急功近利的教育并不是说教育应该无为而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素质才是不应输在起跑线上的?

1.更丰富的语言环境

美国的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带着录像机住进中产阶级家庭和贫民家庭,比较两者育儿方法的异同。他们发现,最大区别是语言环境的不同。一是数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讲的话语量远远超过贫民家庭。到3岁时,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平均听了3000万个单词,而贫民家庭只有1000万。二是话语质量不同。中产阶级父母的话语要复杂得多,而且很多父母经常念书给孩子听。三是态度不同,中产阶级父母更尊重儿童。比如,饭桌上闲谈时,他们的话题和语气,已经假设了孩子是要加入讨论的。而贫民家庭通常是父母决定,孩子执行。

在纽约哈莱姆黑人区,黑人社会活动家杰弗里·卡纳达发下大宏愿,要从整体上改变哈莱姆贫穷状况,而不仅是培养几个黑人优秀生。他建立了一条“传送带”系统,从孕妇学校开始,到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服务,誓把贫民区穷孩子送进大学。因此,卡纳达的父母学校,主要是帮助贫民父母给予儿童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比如,周五晚上让孩子将超市广告上的减价券剪下来,整齐地贴在纸上。既练手工,又叽呱着参与家庭购物决定。周六全班去超市购物前,心理学家先指导家长:不要简单地说“把这个拿过来”,你可以说“把那根长的胡萝卜放进这个小的塑料袋”;如果孩子拿错了,决不可指责“怎么这么笨”,而要告诉他,“不是这根短的,是那根有着个尖尾巴的长的胡萝卜”。购物之后,随行的心理学家还要评价家长表现。

语言环境的不同带来语言能力的高低。语言能力是智商测验的一部分,而智商与学习成绩有很高相关性。美国贫民区和我国没有可比性,但把“起跑线”设作父母和孩子间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语言交流,这一条还是有启发的。而且,这也是每个家庭——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是可能做到的。

2.找到孩子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身体运动等7个方面。因此,早期智力开发的针对性就势必成为主流。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需要有针对性,更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要肤浅地认为让孩子被动接受全方位的知识,就是在孕育天才。研究表明:天才或智力超常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靠后天教育是无法制造天才的。

因此,现代家长更需要理性面对并形成一种正确观念:在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之中,有偏重地挖掘出他的兴趣以及特有的长处,并努力加之培养。让孩子及早回归到属于他自己的优势项目之中去,这样能不断提升他日后的能力,更能全面树立他的自信心、完善他的健全人格。当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及为什么能获此大奖时,往往有共同的回答:没有想到会获奖,只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经常将国人无缘于诺贝尔奖归罪于教育的失败,却忘了我们这样问本身就暴露了我们过于强调与他人竞争,过于看重学习与研究的结果,而忽视了兴趣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价值。

当孩子把“遗传”到的“优势基因”发挥到极致时,他便是一个天才,并且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