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痛会变成最强大的力量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哭泣,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他们隐忍了太久……最终,那些最深的痛楚变成了你最强大的力量。痛过,哭过,然后前行,不再回头,微笑着走过,不屑一顾。

很多人喜欢快乐、胜利、成功,而不待见痛苦、失败。不管我们的态度如何,厄运依然会来。因此,与其消极对待,还不如积极面对。倘若能够熬过这段艰难,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让自己反败为胜。痛苦也是人生良药,假如能够正确对待的话。

日本曾经有一家叱咤风云的国际大企业“八佰伴”,在当时的影响力相当大。但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已经变得相当陌生。其实,该企业的创始人,就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主角阿信的儿子——和田一夫。

当年,和田一夫先生从经营母亲创办的乡村小菜店开始,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终于将八佰伴做成了日本最大的连锁超市。当年,八佰伴因为其超前的经营理念,一进入中国,就受到了国人的追捧和关注。在全盛期,八佰伴拥有员工近3万人,在世界上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50家超市和百货店,年销售额达5000多亿日元。

然而,如日中天的八佰伴却在一次事故中如巨人一般轰然倒塌。和田一夫也“从一位拥有四百余家跨国百货店和超市集团的总裁,变成一个穷光蛋”,生活陷入了贫困。八佰伴集团破产那年,和田一夫已是68岁高龄的人。从天堂到地狱般的经历,恐怕对一个正值壮年的人来说,也不啻为一次致命的打击。然而,和田一夫先生却并未因此而消沉,先人“阿信”顽强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仍然在发扬光大着。在破产后的半年里,和田一夫足不出户,一直在反省和潜心读书,主要读名人传记。其中给他触动最大的是中国的邓小平和韩国的金大中。他说,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最后复出时已经73岁,而自己当时才68岁,相比之下,还年轻6岁。他决心挑战命运的败局,开始第二次创业。

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开始。”和田一夫决定从失败起步,但却要面对失败,敢说失败,分析失败,研究失败,总结失败,把失败的教训告诉更多年轻人。1998年,和田一夫毅然开设以企业经营咨询业务为主的“和田经营塾”,做的就是痛说失败这件事。

和田一夫的这种做法可不是作秀。他的这一举措引起了日本有识之士和国际学界的高度重视。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尖锐地指出,日本缺少向失败者学习的姿态。和田一夫所为值得敬佩。日本饭冢市政府官员表示,当地正需要和田一夫这样有过失败经历的人。于是,和田一夫举家搬迁。

让人高兴的是,和田一夫在痛说失败中找到了知音。一次在九州的演讲,他结识了搞软件的年轻人正田英树。2002年3月,和田的咨询公司与正田的软件公司合并为“HAW”国际公司。正田搞技术,和田做经营。只花了一年零九个月,公司股票就上市,比当初八佰伴公司的股票上市竟少用了28年时间。

2004年,和田一夫先生已经75岁了,他又一次将目光落定中国,选择上海开始他的第三次创业。

第一件事仍然是痛说失败,他开办了上海国际经营塾,以培养经营者、进行经营咨询为主业,继续开拓他八佰伴破产以来一直在从事的业务:痛说失败。

听他痛说失败的,多数是成功企业的领导人。然而,正是成功才使他们更加感到痛说失败的无比重要性。

和田一夫先生说得好:“对中国经济来说,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经验的经营人才最重要。我有在世界上1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经历,更有失败的教训。这是我在上海第三次创业的自信所在。”

和田先生的人生中最闪光之处,不在于他摆脱贫困、再次创业的勇气,而在于他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正面对待失败,把失败的痛苦,化为人生继续前进的力量。

和田先生自比为“不死鸟”,他说:“火凤凰必将重生,在燃烧自己后,会再创新天地。”

“乌台诗案”,苏东坡差点儿丧命,好在宋朝有不杀文臣的惯例,他被贬黄州。但苏东坡并没有大难不死的喜悦,因为死而复生的下一站,又可能是更痛苦的开始。

苏东坡不得不告别繁华都市、生死之交、娇妻爱子,还有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到千里之外的黄州。以后的历程,是苏东坡孤身一人的漂泊。可想而知他的痛苦有多深。屋漏偏遭连夜雨,苏东坡到黄州时,正值梅雨季节,他困居于茅屋中,听凄冷的雨敲打着远近的房屋,竹林发出孤独的声音……

在这样一段日子里,他用两三碗土酒,暂时麻醉自己痛苦。然后又在睡梦里,“偷得浮生一日凉”……这是怎样失意和消极。好在经过这么一段消沉的日子之后,苏东坡开始了深深的自省,真正地对过去的自我进行剖析。于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孕育而生。

在那一叶扁舟上,在那汇聚古往今来无数英雄好汉的泪水的长江边,在那弥漫着历史的血腥味的空气中,仿佛听见穿越千年的战马惨烈的嘶鸣,士兵悲壮的格斗声。诸葛孔明的羽扇纶巾,曹孟德的雄才大志,都浸在了这淡淡的酒香中,随风而逝。壮阔的鏖战,历史的诗情都湮没在了水波中、崖缝里……就这样,两篇光辉的文学作品——《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诞生了。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恰恰相反,所有成功都是经历了一连串的苦难之后才产生出来的。如果苏轼没有贬放黄州,没有痛苦磨炼,他的文学成就不会这么高。痛苦是一种磨砺,它使人更成熟,更坚毅,更深刻。因此,遭遇困难,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伯特指出:没有人因倒下或沮丧而失败,只有他们意志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痛楚也是生命成长的营养。只要自己顽强地面对,磨难就会变为人生进步的力量。给苦难下的定义,应该是由自己做主的。当你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时,你就永远是胜利者。

是的,当我们不认为自己失败时,在他人眼里的失败便不算是失败。当我们心中有着“倒下去,站起来”的信念,失败便不存在。苏轼就是这样,在官场上被打倒了,但他在文坛上站起来了,其身姿是那么高大,屹立于中国文坛,成为千年不倒的文化丰碑。相反,当遭遇痛楚,就选择倒下,即使你依然有成功的希望,你也会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败屡战。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而如果你被苦难打倒,你将一辈子无法“站立”着生活。

自己被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被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个自己被自己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的人,还有什么不可以征服的?挫折也好,不幸也好,磨难也罢,不过是生活刻在我们身上的印记,这些印记足以证明我们已经通过了生活的考验,并成功过关了;而且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加深刻的阅历,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对人生的感悟增添一阶,对事物的认识成熟一级。此时,作为一个已经成长起来的人,那成功对他来说,往往就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选自《最深的痛楚可以变成最强大的力量》)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