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靠近:社会印象心理学

人们在与人交往时,从某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和他人的评价中,可以得到许多的信息资料,而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些资料对这个人形成印象的呢?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人们是倾向于增加还是倾向于平均他们所知道的各种信息呢?

所谓的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是等到全面把握他人的全部特征后,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我们会根据很有限的信息、甚至是片断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两种加工方式: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1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和小王第一次交往时,发现小王是一个真诚、聪明的人;后来我们在与他的第二次交往中,又发现他还是一个朴素、大方的人。那我们对他的两次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品质在社会交往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因而可以对不同的品质赋予不同的分值。真诚、聪明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品质,我们赋3 分;而朴素、安静是比较优秀的品质,我们赋1分。根据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我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以感受到的他人的所有心理品质的均值为依据形成的,那么,我们对小王的总体印象的得分分别是

(3 + 3) ÷ 2 = 3 分

(3 + 3 + 1 + 1 ) ÷ 4 = 2 分

2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我们仍然以对小王的认知为例。我们对小王的总体印象应该是

(3 + 3) = 6 分

(3 + 3 + 1 + 1) = 8 分

两种模式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到底会选择哪一种模式呢? 心理学家诺丁曼· 安德森(N .Anderson)通过他设计的一系列精细而准确的实验验证了在生活中大多数人确实是使用平均模式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他发现,当一些仅属于比较积极肯定的品质或中等品质的信息(如固执),与先前建立的非常积极肯定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时,大多数被试对他人的综合评价不但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降低。同时在实验中他也发现,有小部分的被试则喜欢采用累加模式对他人形成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1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初次印象在对人的认知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往往是交往双方今后是否继续交往的重要根据。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就叫做首因效应。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是第一个对首因效应进行研究的学者,1957年时他杜撰了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内容主要是写一个名叫吉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这两段文字的情况是相反的。一段内容把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而外向的人,另一段内容则把吉姆描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两段文字的描写分别如下: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路上碰到了两个朋友,就一起顺路走在铺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聊天。到了文具店时,吉姆一个人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排队等待,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这时他看到前天晚上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文具店,吉姆就主动地和那个女孩打了招呼。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阳光明媚,吉姆走在马路有树阴的一边。路过一家文具店时,吉姆就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但吉姆没有打搅他们,一个人安静地排队等待。这时他看到前天晚上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文具店,吉姆好像没有看到一样,没和那个女孩打招呼。

洛钦斯把这两段描写相反的材料给以不同的四种组合,又把被试分为四组,让他们分别阅读其中一种组合,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吉姆是怎样一个人” 结果如下:

组别 实验条件 友好评价

1 先阅读热情外向材料,后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78 %

2 先阅读冷淡内向材料,后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18%

3 只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95%

4 只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3%

由这一结果可看出,第一印象确实对我们认识他人并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着强烈的影响。但第一印象,由于时间短暂,只能认识他人的一个方面,双方第一印象所获得的材料通常是与外表有关,而外表有时会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使你觉得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好(或很坏),因此,中国有句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近因效应

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仅依据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比如,有一个人一向很温柔,但突然有一天,她发怒了,还恶狠狠地对你说话,你就很有可能把她一向的温柔给忘记掉,这就是近因效应的作用。由洛钦斯(A .S .Lochins)的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第一组被试中有22% 的人是以新获得的资料来形成对吉姆的印象,认为吉姆是一个冷漠内向的人;在第二组被试中有18 % 的人以新获得的资料形成对吉姆的印象,认为吉姆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近因效应在个体感知熟人时,如果对方在行为上出现了某些新异的举动时,其作用会更明显。就像一个老好人,有一天突然对你发了很大的火,从此给你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3光环效应

在学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某学生数学课考试不及格,他的数学老师就容易推断出这个学生一定是贪玩的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听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天资不聪慧,将来也不会有大作为,等等,从而对这个学生的学习不太过问了,不知不觉中也就容易忽视这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失去了对这个学生激励的大好时机。而对一个数学学习好的学生,数学老师往往会认为这个学生学习努力、认真,天资聪慧,将来必有出息 为此在与该学生的互动中也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这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认为这是由于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并把此现象称为光环作用。由于我们对人知觉时有一种情感效应,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比方说,外观迷人者会被认为有高超的技艺、聪明、有创造性,因而就得到更多的奖赏和赞扬,这就像一圈光环笼罩在一个人身上一样,让人不知他还有什么黑暗消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某人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这一现象又被称为“坏光环作用” ,还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作用。

编辑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