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再考虑为任何人做什么的时候,问问自己,最想要做什么,享受什么,完成什么,这些才是你的生命核心点。不再拿昨天的剧本继续过活,换掉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的眼睛,站在原点看新的可能。
delete现在的自己,reset新版的自己
无论我们活到多少岁,是住在大家庭还是独居,是在学校念书、企业里工作、合伙创业还是独自创业,我们都很难脱离人际关系。而这些越来越嘈杂、挥之不去的人际声音,正是展开个人创意能量版图的最大障碍。活得越久,这些声音就把我们绑得越喘不过气,不仅施展不开,最恐怖的是已经成了万年制约,即便是身在可以完全自由挥洒的空间,却仍是噤若寒蝉、畏首畏尾、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选择了与大家一致的安全做法。于是,这个环境就被“人言可畏”的氛围定型下来,想突变的人,必须有非常大的勇气才行。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小规模的创意改变,基本上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些轻量级的转变,根本不足以应付一日数变、游戏规则瞬间巨变的大环境,想要活下来,必须彻底换掉已被教条与惯性捆绑到脑死的思维,换掉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的眼睛,换掉永远是“我的老师说……我妈说……我的好友说……我老板说……”的话语系统。
如果要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方法,就是先把目前这个已经重度失能的自己完全delete掉,以出远门旅行的方式,或是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让原来深受高压束缚的自己,丢在原来的旧时空不带走,连原来的名字、资产、期望,抑或是一些负债、人际关系、问题、烦恼……都先留在原地不去管它,就当是自己已经彻底死了,不要再拿昨天的剧本继续过活,到全新的地方让自己重新投胎,重新开始人生。即使只能新生几天,也能让你的灵魂脱胎换骨,有了新的眼光与态度,就能瞬间转变你的旧身份、旧生活。
全然新生的自己,周围没有半个人
在新的旅程,或是新的空间里,替自己接生,并欢迎自己重新诞生。然后开始思考,接下来一切都是全新的、空白的,一无所有、周围没有半个认识的人,也没有任何包袱,就当自己被丢到无人的荒岛上,或是无人的外星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无父无母,无敌无友,眼前的世界都是自己可以全新定义的。从现在开始,不会再有任何人教导你、评判你、干涉你,你可以彻底目中无人,肆无忌惮地过日子。当你不再需要为任何人做什么的时候,问问全新版的自己,最想要做什么,最想要享受什么,最想要完成什么,请把它们都列下来,这些就是你的生命核心点,亦是你此生终极不灭的创意动力。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电影《香水》 中的香水师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Jean Baptist Grenouille),心中有了人间最终极的香味版本,他竭尽一切努力,将那瓶原本存在他脑海中的香水做了出来。整部电影,就是艺术家专心面对、苦苦追寻、最终成就心中最完美作品的过程,一旦完成了,全世界很自然会臣服在那终极的版本之下,他完全不必预设要追赶的竞争者与竞争目标,眼前只有自己,以及未来的自己而已。
这在魔术师电影《致命魔术》(The Prestige)中,亦有相同的概念:当某位魔术师把焦点放在研究、破解对方的技法时,一开始就注定是输了,因为他已经掉入对方的游戏规则中,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越另一位——一心只想挑战自己的魔术师。换句话说,只要不上对方的擂台,你就不可能输;只要站在自己的舞台上,专心玩出自己的天地,就一定赢。套句《重新想象:激荡年代里的卓越商业》作者Tom Peters的问法:消费者愿不愿意把你的品牌,刺青在他的身上?
也就是说,最完美的版本早在创作者的心中,而不在别人的建议或看法里:相信自己是幸运的,只要一心一意听自己、专心完成自己就好,不必理会别人说什么。一旦你看到了那终极的版本,你就可以义无反顾地将它完成,其他的杂音完全不必理会,因为那些都是路障,接下来,听自己的导引就行了。
我们已受限于自出生以来既定的名字、性别、身份、期望、责任……到后来,大家看起来就像是罐头工厂生产的产品,每个人都很像,不仅表情像,衣着像、说话样子像、吃饭样子像,连走路样子也很像。但其实每个人应该要非常地与众不同,以自己的独特性走自己的步调;从街上看去,应该要像是经历一场人种的万花筒。当每个人都复活了,活出自己独特版的创意,世界会比现在有趣60亿倍!
无害但有效的虚拟死亡,是起死回生的关键动能
人生的困境中,往往是人们自己的绝望把自己杀死了——其实忧郁症是生命最好、最宝贵的蜕变时机,你要做的就是立即脱去旧生活、旧思维,活出新版本的自己。
回到前面“先delete,后reset”的部分。现在有太多人被忧郁症所苦,每年自杀率节节攀升,也损失了无以数计的社会成本。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先怪罪经济不景气、抱怨社会、究责老板、迁怒家庭,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于事无补;很少人会去思考,在这环境的背后,究竟是要给我们怎么样的生命契机?
忧郁症是生命最好,也是最宝贵的蜕变时机,就像蝉脱壳、毛毛虫破茧成蝶。蜕变的过程很痛苦,也很接近死亡,那是因为原来的有限肉体,已不够承载现在想要更宽广自由的灵魂,于是必须立即脱去旧生活、旧思维。没有一只蝉或毛毛虫,在蜕变时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变成什么,但只要一心努力突破旧壳,就能成功地活出新版本的自己,从爬行地面到遨游天际;但很多人无法顺利通过如此可贵的生命蜕变过程,因为他们困在旧壳中,以为那就是永远的黑暗,是他们的绝望把自己杀死了,可惜没见到出蛹之后,就能以一双新生的翅膀离地飞翔,俯视鲜花遍地的美丽新世界。
忧郁,是最难得、最巨大,也是爆发力十足的创意动力:先杀死不满意的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多出来的新生命,就有了无包袱、肆无忌惮的轻盈与自由,不过不必让自己真的去死,而是以“虚拟死亡”的方式,帮助自己脱胎换骨,再度重生。
当我亲身穿过忧郁深谷,实验过很多种让自己脱困的可能,“虚拟死亡”是我目前试过,极端但很有效的方法,让原本崎岖不平的低谷,一次又一次地,以更深切面对死亡的勇气,将深陷黑暗的陡峭谷底,削化、充填成平滑的高低谷弧线,就像是可以让直排轮鞋顺势滑飙到半空中、惊喜又刺激的旋跳坡道,以俯冲低谷的反弹力,瞬间转升到高峰,这也是将低陷之苦转为自在高飞的最大动力,亦是“delete → reset”的强效版——“die → reborn”。当你顺利穿越死亡低谷,成功地在艳阳下重生后,创意的力道与生命视野就截然不同。
每一次失败,就是原我的小死,但死亡才是人生终极的最大失败,因为一切名利人际全化为乌有,连身体都带不走。只要你能克服对于死亡的恐惧,借着近距离面对死亡的勇气,把原来受困受怕的自己剥离干净,那么失败就微不足道了。电影《笔下求生》(Stranger than Fiction),男主角哈罗德·克里克(Harold Crick)在得知自己将死,被迫放弃原本规律不变的生活,开始把所有时间,放在自己喜爱的吉他上,也因此改变了他的生命质地:从机械精算般的步调,蜕变成了鲜活生动的日子,这就是死亡给他最大反转生命轨迹的动力。
晚上大死一次,清晨重新出生
什么叫虚拟死亡?
以我为例,每天睡前会想象自己就将在今晚死去,然后回想今日种种、今天以前的时光,做个总回顾,然后回想今天最感动的事是什么,想一下,如果昨天就不在人间了,那么今天会错过什么?如果明天就死了,今天所经验的一切有没有意义?
接着就开始进入虚拟死亡的过程:想象自己现在睡着了,就永远不再醒来,想象自己在海中慢慢融化、在荒原中慢慢风化……就在此刻,向身边爱你的人感谢道别,向这个世界好好说再见,让自己的身心深度且缓慢地放松再放松,把自己当成地球一日的过客,就专注在今天体验到什么,能带走哪些经历。
等到第二天醒来,先不要急着跳起来去忙一天的行程,先想象自己新生的灵魂刚刚进入这个全新的身体,从四肢到躯干缓慢地苏醒。因为刚诞生,还没有名字、年龄、行程、责任,还不知道性别……只有一张空白的纯净灵魂,与一个未染的轻盈身体。
接着很简单地,开始慢慢地学走第一步路、慢慢地适应地表、慢慢地呼吸第一口空气、慢慢地观看周围环境、慢慢地喝第一口水——想象这是你出生后的第一口水、第一碗饭、看到的第一个人类、见到的第一朵花……然后开始重新定义:眼前每分每秒发现的新世界——唯有重新生出感官,才能让麻木已久的敏感度恢复。因为若感官坏死,再多的刺激,也只能引起极少量的反应;若感官敏锐了,只需要一点点的刺激,就会有很大的反应动作(此时就只需看关键性的书、关键性的情报、关键性的表演与电影,就能产生极大的转化力量),所有的创造,透过简单的一吸一呼,都能每分每秒精彩发生——每日虚拟死亡的练习,能让自己从昏迷指数3到8,这是人生终极创意第一层必须恢复的状态。
也就是说,人最大的创意,就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帮自己下最新的定义。
唯有勇气面对死亡,才能无畏地面对生命。如果想死,是可以虚拟地死很多次,但如果真的去做,那么就只能死一次。
虚拟死亡,是我更新自体创意系统非常重要的方法:在面对不同的广告个案时,要先把原有的自己杀死,舍弃原来的思考框架,彻底进入新案的原初生命子宫中,连接新的脐带,引进新的养分,直到胎儿顺利生下来,作品离体诞生为止。
每天的安静期,每周的安静日
当你过得很匆忙,每天必须与人大量交谈,这样的高速生活,会让你的思考、言语开始进入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系统,久了就会麻木。所以每日的reset变得非常重要,就像是定期清洗机器,除了“keep walking”外,最重要的还是“keep quiet”。
改编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
E=MC2
可以是:Enlightenment(或Energy)=Meditation × Courage2
“Keep walking”需要能量,甚至有面对死亡的勇气,“keep quiet”则是每日固定的安静时刻。《台湾商周》第999期《有钱人的大脑秘密》第100页有个例子,一个打坐超过一万小时的僧侣,其左侧额叶的活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神经心理学家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20年研究以来最频繁的,而这部分也是影响成就与财富的理性脑部位。
唯有勇动与沉静双全,生命才能展现出全然清悟的状态。
无论是在等车、洗澡、睡前,每日请至少留20分钟的全然安静、全然独处的宝贵时间,不要讲话或是接打电话,彻底地宁静与放松,听舒缓的音乐,或是看有关心灵的书籍,思考今天一整天的收获与启示是什么。每周则需要有半天或是一天的独处全静日,也就是说,安静的时间越多,能量恢复得也越完全,就越不会有虚耗殆尽的情形发生。
等到定期的安静日做到一定程度,接下来就可以随时进行独处,甚至在打扫房子时也可以静心。想象自己原本是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现在突然继承了这个空间、这些事物、这些关系、这些钱财,自己一样一样地清点打扫,一一检视自己拥有的,就不会再把焦点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就能惜福满足地感激生命、善用资源。(文/李欣频)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