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心理分析:集体狂欢的幕后推手

群模仿,群恶搞,群吐槽,群自嘲…已成当下娱乐的主要方式。很多人在追逐刺激、重口味、嘲笑和自嘲中宣泄满或不满的情绪,沉醉在集体狂欢中……

表面上看,很多人在关注集体狂欢事件的过程中只是抱着一种“热闹的看客”、“路过打酱油”的心态,或者仅仅是“在无聊的心境下无聊的表达”,然而一旦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来,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了“无意识”的行动者,他们身在其中,无从知道自我行动的意义。而一旦卷入其中,他们的行动在表达“无意义”的诉求的同时,则加剧了行动的力量。

 “集体狂欢”背后的自我价值感缺失


集体狂欢的基本特征是平等性、大众性、颠覆性和戏剧性,遵循的是一种“快乐原则”和本能性满足,这为个体舒展快乐本能提供了更有力的契合条件。参与集体狂欢事件中的人,普遍感情夸张、冲动易变、缺少理智,更多地受自我本能的影响。追根溯源,是因为自我价值感缺失。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漫性的影响。

自我价值感是在自我判断、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情感,是后天生成的一种认知。人们本来并没有“高自我形象”或是“低自我形象”的认知,而是在经历了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之后,通过自我审视而产生了自我价值感。由于每个人对自我思想和情感认知方式不同,自我价值感也不同。对自己基本持积极或肯定态度的人,我们称之为具有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基本持消极或否定态度的人,我们称之为具有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高自我价值感的人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拥有低自我价值感的人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他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因此也常会感到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行动也更看重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更容易混入群氓之中。

有研究发现,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情绪情感消极,行为退避畏缩,人格偏离正常。这是因为低自我价值感的人心理非常之脆弱 ,倾向于摆脱内疚感、恐惧,病态地害怕失败,终日活在焦虑中,他们只有在参与集体狂欢才会有一种因“自我”倍增而产生的兴奋感,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集体兴奋力量异常强大,进而刺激和推动着他们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并乐此不疲地深陷其中。

自我意识的模糊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迷恋集体狂欢的人正是自我意识的模糊。他们无法明确指出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他们因此焦虑不安、忙碌不堪;也可能由此产生深刻的寂寞感,好似由于身为“我”,而无法有所归属、无法感到健全完整。

欲求和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能量,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分,用来保护我们、帮助我们茁壮成长。但是,当这些成为“自我感”的核心时,我们就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全貌;最多只能认同自身的禀性,而我们的禀性是把自己看作一种不完整、岌岌可危且遗世独立的存在。

迷恋集体狂欢的人群自我意识大多建立在需要外界关注及对外界的不安全感上,那么,他们就会忘记自己其实也是好奇、幽默且充满关爱之心的,他们遗忘了滋养他们的呼吸,遗忘了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爱。

许多人说,等到他们终于能够看清,长久以来自己的生命都禁锢于自我迷失中时,除了感到哀伤之外,也涌现了一丝恢复生机的希望。犹如从梦魇中醒来一般,当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的牢笼时,也得以觉察自己冲出牢笼的潜力。

真正的解脱是“对不完美不忧虑”


真正的解脱就是“对不完美不忧虑”,也就是说,如实接纳我们身为人的存在,如实接纳所有的生命。不完美并非我们个人的问题,它原本就是存在的一部分;我们都会被欲求和恐惧束缚,我们都会无意识地采取行动,我们都会生病,也会衰老。倘若我们能够轻松看待所谓的不完美,就不会再浪费自己的生命追求群体狂欢,或迷失在寻求认同之中。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