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爱的浇灌
前面您所谈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都是挺深层次的影响。作为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听起来确实是有点抽象,但是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是怎么更好地来认识自己的身体,或者说进行一种生命的成长。
胡:是。目的就是要帮助做父母的人了解,他们点点滴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作为,事实上都是一种很微细的,而又带有深重影响力的信息和信念。这些东西在孩子小的时候,事实上会在每一个当下灌输进来,然后对这个孩子整个身心的发展,甚至他的经络气脉和脉轮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您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本书当中,您也提到您的父亲和母亲的背景。您也特别讲到父亲的性格特点,跟他的家庭背景也是很有关系的,母亲去世的时间比较早,然后又有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那么,像母亲去世得比较早,没有得到照顾,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胡: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一岁大的时候,就遭受到当时的村子里头的人,那些亲戚的误解。她性格很刚烈,吞了鸦片跳河自杀了。第二年,我的祖父也相继过世了。我父亲是他的姐姐背着他,带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抑郁的性格。他长大之后是在叔叔家里寄人篱下长大的,这造成他在情绪上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有一种郁结的心态。他有很多深埋的哀伤没有释放,后来他大概20多岁就得了肺病。
我们中医里面讲哀伤是伤肺的,所以他的整个体质带着这些问题。他进入两性关系之后,我的母亲不了解他这个成长背景,对这个人格的影响是什么。她只能就眼前这个男人跟她互动的情况来了解对方。她觉得为什么这个人不讲话,怎么这么冷漠,怎么这么无感,没有办法有任何热情的交流。虽然一开始两性关系产生吸引力的那个时候是热情的,因为那有一种本能的需求。
性的需求和想要联结的渴望,会让两个人暂时性地打开,但是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变成夫妻了,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种现实关系之后,热情一定会递减。递减之后,就是每个人带着自身漫长的生命史里的这些情绪创伤和所有心灵坑洞来跟对方相处,而对方又没有办法透过一种普遍性的知识来理解对方。
因为中国社会欠缺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我们父母那一代,所以就是埋怨,就是怨怼。我母亲对我父亲有非常大的恨,觉得我父亲就是刻意虐待她,不但在情感上不给她热情,而且在性的关系上面也冷落她。事实上,我父亲不是刻意虐待她。其实我父亲带着一身的创伤和坑洞,在找一个妈妈,找一个能够疼爱他的女人,能够无止境地照顾他,能够满足他对母亲的需要的那样一个角色。
可是我母亲刚好不是那样的一个人。我母亲是现实感比较重的人,她觉得我嫁了一个先生,应该是两个人一起来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金钱问题的。对于我父亲的情绪需求,我母亲是忽略的。双方都忽略了对方的需要,都没有给出对方想要的那种对待方式,所以两个人就怎样也磨合不了,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一见面就一大堆的问题。
其实您的母亲也是带着自己的坑洞,她也有她的原生家庭。
胡:一点也不错,她的原生家庭也很辛苦。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县长,然后娶了两房的太太,我外祖母是填房,大太太和填房两房都生了孩子,各自有各自的亲属。在我的外祖父过世之后,两房开始敌对,争房产,争遗产。我的母亲14岁就得帮助我的外祖母打官司,写状子。那种现实的金钱意识和危机感,就是从那么小开始养成的。
任何一对男女在一起相处,都必须要多多少少有一些心理学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对方的成长史,以及他的原生家庭的问题,才能解决两性互动之间无意识底端的一种机械化的惯性运作模式。这些惯性模式是很难被察觉到的。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心灵教育的重要,或者身心灵整体治疗的重要,因为这是一种根本的生命教育和生命认识。没有这些科学上的认知的话,我们真的很难处理两性关系,也很难建构一个完美的家庭给我们的下一代。
学会做个独立思考的人
没错。您是在这样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成长、长大的,无论是在您的书中,还是在一些演讲过程当中,您都提到一个现象,就是爸爸拂袖而去的时候,妈妈一个人抽着烟在房间里来回地踱步。那对于年幼的您来说,是不是感觉到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吧?
胡:绝对的,尤其是对于敏感度特别高的小孩。这个小孩敏感度虽然很高,但是他搞不懂为什么妈妈那么沉郁,那种氛围怎么那么浓重,觉得有什么不得了的严重大事情要发生的感觉。然后母亲又常常会把愤怒无意识地发泄在小孩身上。她也不是故意的,只是说身边没有人可以让她发泄,就只有这个孩子在旁边。她就把心中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不满,投射在小孩身上,要修正你,要改造你,要操控你,不断地产生那种批判和否定。这对孩子来讲,真的是太大的一种负面暗示,要花很久的时间恢复信心,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感。
这是在您成年以后,或者准确说是36岁以后?
胡:从我三十出头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召唤。这个召唤是有别于我母亲给我的引导的。按照一种形而上的、荣格学派的深度心理占星学的角度来看,29岁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孔子讲三十而立,跟29岁转折点的概念蛮类似的。在29岁之前,我们几乎都是受到周围重要的关系人的熏染和影响,我们会顺着他们的意愿去发展自己。
但是在29岁之后,30岁左右,我们心里的召唤就会越来越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就开始有明确的定位。我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我根本不该往演艺这个方向走,我应该往一个更属于内在科学,内证的、心理学或身心灵整体探索的方向去走。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往这个方向去下工夫了。
也就是说,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最终可以通过自己的修为达到一种解脱。
胡:绝对可以的。自我探索,聆听内在的声音,然后要去理解早期的教育造成的人格制约,以及你的一种心理模式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有的人心理模式是“无感”,其实我看到非常多的男性都有这个问题。男性也许背负了更多父母亲的期许,他们只能成功,尤其在事业上的所谓打拼,一定要能够出头,有个人的成就。当他把生命的重点放在成就上面的时候,他其实一定要透过意志力来压制很多自然流露的情绪和情感。
久而久之,会形成只对工作这件事情,只对解决问题和做事比较关注。那其他的那种属于阴性的情绪联结的部分就不是他的生命重点。所以,他们多半会有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不知道怎么跟对象相处的问题。他会有封闭、不知道怎么沟通、不知道怎么流露爱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女性的痛苦。
很多女人其实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可是这个时候你必须要了解,必定是他的原生家庭问题造成他的封闭性,以及情绪上武装的特质。那我们怎么把层层的盔甲一层层地去解开,去卸除掉它,这是一种不得了的修为,也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这是两性之间都必须去学习的。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把孩子让奶奶带,或者姥姥带,孩子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没有跟自己的亲生父母有太多的直接接触。这样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胡:台湾这样的情况也很普遍。父母亲很忙,就把小孩子交给菲佣、越佣、泰佣,交给佣人养大。我自己的女儿也是。我的秘书是一位护士小姐,我有的时候忙,她是代母职的。我觉得倒不是说一定非要父母养孩子,重要的是身边这个养育者,她本身有没有爱,有没有觉知,她能不能意识到自己所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观念对这个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还有就是她本身的身心健康能到什么程度,比如她照料这个孩子的时候,重点放在哪里。
我的秘书照料孩子,她的重点就非常正确。因为她是一个非常重视健康的人,所以她一定会把孩子每一天的排便、饮食、作息、运动,是不是快乐,把身心的健康当做最重要的。这样孩子即使是单亲家庭,她也非常快乐,人格也很健全。原因就是,周围带她的人用一种很正确的养育态度对待她。而且我们也不给她课业上太大的压力,她也不必一定要考得多好,只需要把功课维持在一个基本的标准。我们注意到她很喜欢体育和运动,会鼓励她,甚至在玩上面不会太限制她。
在原欲的表达上,包括她情绪的表露,或者她本身的各种对生命的怀疑探究,你要跟她用理性探讨,而不是把她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你要设定她是有能力接受一种像朋友似的理性探讨的。这样你就可以帮助她建构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被尊重的感觉。我自己在小的时候完全没有获得这个部分,母亲并没有给我这份尊重和肯定。
独立思考有吧?
胡:独立思考还不错。我母亲过去也写作,她是有脑子的人,有想法,也有洞察力。她在思想上给我的启发,以及对人的观察这些方面,倒是给了我一个蛮不错的基础教育。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讲鲁迅的思想多么棒。她那个时候有社会主义思想,那时在台湾这样的女性并不多,我早期受了她蛮大的影响。
这也是她遗传给您的才华。
胡:对。就可惜在价值观上,在给我一个更大的独立空间上,给得不够。
父母给予孩子的礼物
作为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大概有一些吧。
胡:我觉得最好的礼物,首先是要重视她生活中的健康作息,养成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养生和自我照料的习惯。我们小的时候,吃东西完全没有概念,什么东西是健康的,什么东西是不健康的都搞不清楚。我母亲的观点是,在食物上有霉也没关系,有盘尼西林[注8]吃进去可以带来抗生素。她是没有卫生观念的,什么样的食物是有足够营养素的,她也没有概念,食物做得很油。
比如她喜欢炖鸡汤,一层油漂在上面,她也要你吃。我都吃不下去,还要逼着我吃。有的时候放了一两天的菜,那个菜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能量了,剩下一根豆芽、两根豆芽,也要把它吃掉。作息上面的自我规律,还有运动的基本习惯,怎么去照顾自己的习惯,基本上都没有培养好。甚至在医疗上的观念也是错误的。小时候一感冒就被抓去打特效药的预防针,这样把体质都搞坏了。因为很多的抗生素进入身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没有办法发挥充分的功能。我觉得这方面的基础是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通过我女儿学校里的家长了解到,有好几个孩子出现了很早发性的秃头症,就是头顶上有一块“地中海”。还有皮肤病、湿疹的问题。一出现这些问题,妈妈就把孩子带到西医那里,打抗生素,没打多久就出现月亮脸,肿了,开始产生抗生素的一些反应。这个其实会造成体内一些化学毒素的污染,事实上也造成了经络上的伤害。那些父母没有自然疗法的观念,孩子这样下去健康一定会被摧毁。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父母,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一百分,但是孩子四天不上大号,他们觉得这个不重要。这种观念也是完全错误的,很多的父母都需要在这个方面被唤醒。这个是在健康层面。
其次,在心理层面,我们要给孩子很多的鼓励、支持、尊重,像朋友似的和他们进行探索和理性的分享,然后要帮助他们及早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在哪里,生命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早一点找到自己的生命召唤。这也是很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先天带来的才华,那个部分一定要及早地发现和培养,帮助他走。
再次,在灵性上应及早奠定良好的基础。所谓的灵性基础,事实上就是自我认识的能力,洞察欲望和念头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不应被念头和欲望牵着鼻子走,要有能力检验我的每一个欲望、每一个念头的底端,推动这些欲望和念头的内在驱力是什么,才不会被这些内在的无名驱力和欲望牵着鼻子走,变成一个没有办法做主的人。因为这些欲望事实上都是从集体意识里大部分人不假思索的欲求,内化到每个人心灵里面的,通过家庭和父母的传递之后,就变成自己的无意识的制约了。这个部分一定要及早帮助小孩有洞察能力,因为这是智慧的发展,非常重要。
没错,这个是不是在《平常禅》这本书当中也讲到得比较多?
胡:有很多,《平常禅》也有,《钻石途径系列》一、二、三中都有探索。也就是说,如何找到一个生命的核心意义和价值。这其实跟自我中心的欲求是没有关系的,比较类似佛家所说的佛性与自性的展现,也类似其他的中东神秘主义者,或者西方宗教里面的神秘主义者,或者是苏菲圣者的一种体悟,或者是我们中国禅师的一种开悟。
悟道是对于先天带来的圆满自性的体认,这个自性就是truenature,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属性,也不需要有任何的进展。它是本体具足的,具足了很多的潜能与智慧,也具足了所谓的爱、慈悲、同理、美感,甚至艺术的创造力也都在里面。只是我们不断地通过忙碌和造作的活动,把自性给掩盖住了。
在您的《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本书当中,有好几处都讲到孩子其实不是一张白纸。我前面特别讲到去哈佛大学学人类学的这位博士,他回来感触特别深的一点,就是孩子其实不是白纸,是一粒种子,或者是一棵树。
胡:一个橡实,橡树的橡实。就像一个橡实能长成巨大的橡树,有无限的潜能。
所以他回来办的这个幼儿园就叫做小橡树幼儿园。
胡:这是心理学常常用的一个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