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近日北京理工出版社出版的《规矩和爱》上市,对如何给孩子做规矩这个难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作者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大直辖市。
王涛博士认为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这个时期的规矩很简单,就是建立“吃——玩——睡”有节律的日常生活规律。吃是父母最有控制能力的。吃的规矩要注意:不要不忍心叫醒睡着的宝宝,也不要宝宝一哭就喂奶。
当宝宝哭是因为困了,可以用“宝宝不哭”5步绝招止哭:第一步:襁褓发——裹紧带来安全感受;第二步:侧卧或者俯卧发——让宝宝感觉舒适;第三步:嘘声发——宝宝最喜欢的声音;第四步:摇晃法——根据宝宝的需要有节奏晃动;第五步:吮吸发——吮吸是最大的安慰。随着喂养间隔的增长,和孩子玩的时间也要慢慢增加,但不要无限制的逗宝宝,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吃——玩——睡”的总规律。
做规矩要有一致性。
规矩的一致性是一个有效规矩的重要保障。首先,同一教育者之内规矩的一致性。作为教育者个体的父母,在不同的情形下,对孩子的教育和规矩往往会不一致。为了做到尽可能的一致,父母除了常常需要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按孩子的行为动机来决定惩罚,对不同的孩子要有公平的规矩。
其次,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一个家庭往往不止一个管教者。为了保证规矩的有效,还是要力求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有祖辈家长参与的家庭一定要注意,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不能代替亲子教育,当做规矩有了不一致时,可以举行家庭会议。没有祖辈参与的家庭,父与母一家要保持规矩的一致性。家庭里不能有许多“头”,必须由一个人负最后的责任,不要再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为了保证规矩的一致性,夫妻两人可以一起参加一些有关的父母培训班。
做规矩需要爱。
父母克制情绪和孩子理性沟通,感受孩子的感受,体谅他能承担责任的多少,所给的惩罚应该是孩子可以承受的,把孩子的错误当做自己的教育失职,在孩子面前勇敢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做规矩的同时体现出爱。而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规矩和爱的分离。通常严父慈母,父亲是规矩的化身,而母亲是爱的代表。一个有规矩缺乏爱,一个只爱不做规矩。这种爱和规矩的分离无论对做规矩还是爱孩子都会产生困难。
王涛博士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把握规矩和爱的统一,我们相信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