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好声音里,不止一次看到四个导师评委情绪激动,刘欢泣不成声,那英情不自禁,杨坤泪流满面,庾澄庆被中国版阿黛尔郑红唱哭,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激动?看了第一期节目的观众,就在当晚微博上“奔走相告”,是什么让我们深受感动?
音乐唤起情绪共鸣
也许最初的音乐是对笑声、快乐和沮丧的叫声的模仿。音乐的部分或许包含哭声,让你感觉想哭;安抚声接着出现,让你感觉好些。音乐在对你讲这样一个故事:感觉糟糕时有人对你好,你就会感觉好些。这些都是抽象的情绪事件,音乐能引导你经历整个过程。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聆听音乐和创造音乐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就象语言一样,是人类生理能力的突出特点。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人从事音乐的行为,主要系哼唱、聆听两项。在音乐中,融入作曲家的心情及思想、表现个人情感的曲子很多。或许他们并不是刻意在作品中,表现特定的情感讯息,只是自然而然的将他们人生中的不安、苦恼,表现在作品里。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曲子时,心理也会产生同样的共鸣。终其一生奉献给音乐的伟大音乐家之优秀作品,就具有这种动人心弦的魔力。
基本上,我们对于所听的音乐,不是经过“旋律、和声如何?所使用的乐器如何?”这样的认识分析后,才认为“嗯!这是一首好曲目”。我们对于音乐的喜好,是直接“诉诸心理”而非透过理解这样“知的行为”。
好的歌曲类似某个情绪故事,让我们有种抽象的“故事感”,或“形式感”。听音乐时,我们会经历一系列情绪状态,每种状态持续一两秒钟。而在日常生活中,有那样经历的人会被送进精神病院。但在音乐中,让你恼怒一阵、再焦虑一阵。经历这个过程,你说不定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音乐不仅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音乐唤起的情绪和思维方式也和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不同。它触及的那部分意识是其他过程所无法触及的。它能产生你在日常生活中从未想到的组合,并迫使你进入你永远无法企及的状态。这就是音乐能为我们做的另一件事了:它不仅教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还让我们同时用几种方式思考。我们可以同时思考其中的节奏、速度、质感、结构和故事。
在别人的歌声里,我们听自己的回忆
在《中国好声音》中,动听的音乐常常让评委和观众或潸然泪下或兴奋不已,不得不说“情绪共鸣”是好音乐的杀手锏。杨坤是四评委中最激动派的,在他的多次红眼流泪中,可以发现让他共鸣的都是和他一样有极多沧桑感和坎坷经历的演唱者,共同的背景唤起共同的体验。音乐具有对我们的心直接作用的特征。有时候,音乐远比任何优美温柔窝心的言词,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音乐以人的情感生活为表现对象,以自身的动态结构来揭示人们的情感生活,使人处于异常丰富的内在体验之中;音乐直击人的心灵,让人听着有过瘾之感。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把握的不仅仅是乐音的节奏、力度、旋律的展开、和声的进行和声部的交织等这些音乐本体,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迅速展开回忆、联想等心理活动,人经历过的相似情境很可能被唤起,人们投入其中的程度越大,音乐引发的情感体验越是强烈。
音乐暗示的经验能够引发情绪共鸣,当被压抑的情绪在音乐审美中得到释放时,聆听者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和对音乐的审美愉悦。
当音乐的曲调在耳边划过,一个无意识的声音或语调,往往也包括若干自己内心的秘密。这时候,歌曲成为我们表达自己的工具,如果你听了某个好声音后,特别有顿悟感,因为你在那里面看见了自己。孤独是威胁每一个人的,关键是看你怎么选择。你可以自怨自艾地活下去,也可以重新开始,寻找自己的新的未来。
音乐在某一时刻,奇妙地让你与另外一个自己对话,相信这种感受每个人都有,而且又那么不同。
无论是有梦想与冲动的实践者,还是置身漆黑影院中去看电影,都会遭遇与自我的冲撞。逃避不如接纳,只有去审视自己的伤口,才能让伤口有好转的可能性。
心灵咖啡网编撰,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