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体”是一种于7月在社交网站上流行起来的文体,受到广大学术青年和伪学术青年们的追捧。段子有趣,却不一定容易懂,通常需要一定程度数学、物理学基础。
熟悉佛理小故事的人都知道,老禅师在微博上一直很忙,忙着给各种年轻人指导人生。在“一句话毁掉小清新”的浪潮中,禅师说理经受了无数无厘头的挑战,而这次,老禅师在指导人生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爱科学的年轻人,一句话噎住老禅师。
青年向禅师提出一个生活中困扰他的问题。禅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明一个人生哲理,或打比方,或简单的一句哲言,或给青年派一个任务,让他在做的过程中体会。青年利用学术知识给禅师的话举出反例,完爆禅师。
“禅师体”大全
1.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
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个麦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只有一面
2. 青年问禅师:“我的心被忧愁和烦恼塞满了怎么办?”
禅师若有所思地说:“你随手画一条曲线。用放大镜放大了看。它的周围难道不是十分明朗开阔吗?”
青年画了一条皮亚诺曲线。
皮亚诺曲线可以遍历单位正方形中所有的点,是一条充满空间的曲线
3. 青年再问禅师:“我的头脑却是被这种繁杂的世俗所装满,却要如何是好?”
禅师说:“你画一个没有瓶子。它总有一个尽头。你不把它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怎么装新的进去?”
青年若有所思,画了一个克莱因瓶。
克莱因瓶就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
4. 青年问禅师:“我现在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和烦恼,怎么办?”
禅师说:“你随手画一条曲线,用放大镜放大了看,它还有那么弯曲吗?”
那个青年画了一个魏尔斯特拉斯函数。
魏尔斯特拉斯函数,连续但处处不可导,也就是这货本来就没有“曲”的概念
5. 青年问禅师:“我的心就像门一样,她的离去,将它关闭。我可能无法再爱了。”
禅师若有所思地说:“你看看这朵花,多么的美丽。美丽当前,如何让心无法开朗?”
青年说:“恩”。禅师继续说:“难道存在开的东西会是闭的么?”
青年随口答道:“空集”。
空集既是开集也是闭集
6. 青年问禅师:“我想要很多钱,但是又不想付出,你能教给我方法吗?”
禅师微笑道:“可以,但你能找到一样东西,它无穷无尽,但又不占任何地方吗?”
青年默默地写了一个康托尔集。
这是个测度为0的集,用简单的解析几何说法就是这函数图像面积为0
7.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喜欢一个姑娘,但是我和她相距千里,她又不喜欢我?”
禅师浅笑,答:“得不到的就是得不到,这就是没有缘吧,你和她像两个平行线永远没有交叉点。”
青年略一沉吟:“黎曼几何。”
黎曼几何没有平行线
8. 青年问禅师:“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没有人需要我。”
禅师说:“就像你所学的数学,无论怎样复杂艰深的函数,都有适合的图形对应。你只是还没找到那个图形而已。”
青年沉思一番,提笔写下了狄利克雷函数的解析式。
狄利克雷函数无法画出图像
9. 青年问禅师:“大师,在单位里,他们总嫌我棱角太突出,不合群!”
禅师掏出数根圆柱铺在地上,在上面搁了一块木板,并推动它,说:“你看,轮子合作一致才能保持所承载木板的平稳前进,你能找到棱角突出的形状也让木板平稳前进吗?”
青年略一沉吟,默默地掏出一个莱洛三角形。
勒洛三角形是定宽曲线,用它来搬运东西,不会发生上下抖动
10. 青年问禅师:“我发现我的内心到处都是空虚,怎么办?”
禅师说:“一块破烂不堪的布,剪下其中的一小块,不也是完好无缺的么?”
青年默默地掏出了一块谢尔宾斯基地毯。
谢尔宾斯基地毯具有自相似性,它和它本身的一部分完全相似,减掉一块会破坏自相似性
11. 青年问禅师:“我朋友逝世了,我很悲伤。”
禅师说:“世间哪有长生不老之物?”
青年沉吟片刻,拿出一个薛定锷的猫……
薛定谔的猫永远不知道它是死是活
12. 青年人问大师:“四季循环,昼夜更替,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规律?”
大师微微思索道:“你看天上恒河沙数,但它们都有自己既定的运行轨道。但凡我们能够描述的事物,都会有它自己的规律。”
于是,青年人在沙地上写出了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表明量子力学中,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没有规律
13. 青年问禅师:“我工作很努力,但事业上却没有一点成就,怎么办?”
禅师说:“90度很热,但这样的水温,能让水沸腾吗?”
那个青年说:“可以。我在拉萨长大的。”
海拔高处沸点低
14. 青年:“大师,我期末辛苦准备了很久,成绩却还是不好,GPA降了好多,有什么方法能让我GPA只升不降么?”
禅师浅笑,答:“潮涨潮落,月圆月缺,这世上可有什么规律是一直增长却断然不会下降的?”
青年略一沉吟,说“熵”。
孤立系统的熵值永远是增加的
心理解析:冷幽默噎死老禅师的情绪表达
禅师论道的小短文经常出现在杂志、网络等诸多媒体上,虽然说明的道理有一定的意义,但禅师论道的方式实则很难讨喜,有时甚至被读者们嗤之以鼻、不以为然。所以当第一个“禅师体”出现后,激发和引导了网友的这种对无聊的禅师论道的嘲讽情绪,终于风水轮流转,禅师也被青年们教育了一番,这些“禅师体”的走火正是网友们这种情绪的一次集中发泄。
很多青年人很清楚生活所带来的很多问题,但无力解决,抱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而“恶搞”以较强的娱乐功能,较好地释放他们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一旦有了“恶搞”机会,他们好像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天之骄子”的济世热情、智慧和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俗文化建构能力,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恶搞”颠覆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原址。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