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导读:陕西百信医院患者胃穿孔死亡,院长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悼念死者,致辞检讨忏悔,集体下跪磕头。这件事因为太过震撼成为近期的新闻热点。哈医大恶性事件之后,有医生指出“与医生为敌的是病态社会”。无论遭遇了多大的委屈与不公,患者及其家属都不应该以暴力手段报复医生、扰乱医疗秩序。
而就在前一日,卫生部官方网站刊登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要求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仅仅一天之后,便出现了“医生集体下跪磕头”这样的闹剧,不免让人悲哀。持续不断的医闹事件,及全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媒体各界呼吁双方的理性、宽容和清醒。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重塑良好医患关系的信任呢?
心理解读:
一方是不懂医学的患者,另一方是高深莫测的医生;一方是为了孩子忧心忡忡的家长,另一方是经受各种猜测不被社会信任的医院。现如今,要打消这两方之间的隔阂,建立起两方的信任可谓难上加难。信任,真的离医患关系很远吗?
心理学家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有关“信任”的研究,其中“医患”关系特别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国外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大量量表来测试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有研究表明,患者和自己的私人医生之间信任得分的高低和以下因素正向相关:亲身参与治疗过程的程度(如对治疗方法的了解)、意识到治疗的良好效果等;另有研究者提出了患者和一般医生(区别于私人医生)是否能建立信任则取决于医生的忠诚、能力、诚信、社会赞许度等因素;这就是说,为人正直、能力很强、经验丰富、有一定名望的医生和医院更加可信。
除了以上因素,“医患”信任能否建立还要考虑“是否和医生建立起联系”。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对医生有很深的了解,这时候如果能建立起一定的个人联系,使得医生对于患者来说熟悉度增加,两者之间心理距离变得更近,患者才更有可能信任医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觉得熟人比较可信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心理学博士彭泗清在读博期间研究了两个个体之间“医患”信任建立的方法。他在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情境:假设你的母亲得了重病,你在什么情况下能完全信任医生?在这个情境下,首先请一批参与者写出他们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增强信任,然后请另外一批参与者对每种方法就其必要性、普遍性、有效性、自己采用的可能性等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也证实:大多数参与者认为需要和医生建立一定的“关系”,才能使得他们更加信任医生,而且所患疾病的危险性越大,需要的联系就越深。彭泗清将这种个体间建立个人联系的过程称为“关系运作”,认为这是建立和增强信任的重要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找医院里的“熟人”,或者跟医生“套近乎”,甚至于“送礼”等都是因为,建立起这样的联系后,我们才会觉得医生更加可信。这一结果也应证了中国文化中“关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医患”信任是一种短期的、暂时的信任,所以套套近乎也就够了;彭泗清认为,如果要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信任,就必须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这就要求个体间经常交流思想感情、尊重对方、多多联系。
“医患”信任,是在自己没有任何自我防御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对方,所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信任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有理由憧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医患关系的天空定会洒满信任的阳光! (改编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