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微博在社会上广发流传:“小日本拍的《贞子》3D将于5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而5月12日既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又是国难日。勿忘国耻!!作为中国人,敢不敢让贞子3D 5月12日票房为零。转起转起。”相信很多人都曾在论坛、微博、社交圈子等看到这段微博,或许义愤填膺、又或许大发感慨、辱骂着日本的卑鄙与下流、呐喊着国人爱国情绪,然而,在愤怒之时,可曾想过,一句没有任何根据话为何弄的我们情绪激昂?
在微博逐渐在国内发酵大热的同时,谣言也在传播开来。对于3D《贞子》上映的消息,至少有以下三点漏洞:首先,在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发行公司表示要发行电影《贞子》;其次,国家广播电视剧总局根据评审原则也并不会对恐怖类的电影开绿灯;再者,5月12日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又有什么关联,如果真的关注历史,应该都会知道12月13日才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就是这么一句毫无根据,硬伤百出的微博,就闹得国人愤慨万千,当然,爱国始终是正确的,但是在爱国的同时,理智到了哪里去了?
当谣言披上庄严的外衣时,理智往往会放松警惕,被莫名的爱国的情绪所占领,于是,反而变成了自悔的对象。《孟子·离娄上》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别人未必侮辱你,你却无端产生了强烈的受侮辱的感觉,岂不是典型的“自侮”、“自取其辱”?诸如此类的谣言还有"周恩来去世联合国降半旗”“领导人说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等等,经过笔者大量翻阅史料与找历史学者攀谈得知,爱国旗号的“无中生有”,往往会快速走俏,并且广泛传播。
从心理学来讲,叫做患有爱国迫害妄想症,患这种病症的病人自己总认为有个别人或国家要加害于他们,每天都感到痛苦不堪。他抓住一些极为脆弱的事实充当蓄意谋害他证据,这种情绪逐渐蔓延到他的生活,迫使他作出荒谬的举动,甚至是产生极端的做法,以及神秘主义的妄想。
一言以蔽之曰恐惧。一个群体的共同焦虑越多,就越有可能通过谣言来进行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人传播谣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试图解码那些令人恐惧和不确定的情景。甚至有时候有人明知谣言错误得离谱还会传播,因为通过信息交换能够舒缓内心的不安。
心理学家指出,复杂难懂的谣传不太容易散播,所以谣言的制造者往往炮制出简单而具体的谣言。
真正伤害我们感情的事不是没有,比如纵容分裂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但除了这些重大问题外,多数时候我们都显得脆弱而又敏感。“中华民族”的概念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外来入侵又成为了民族观念的催化剂,如果限于维持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这样的民族主义是值得提倡的。但必须注意到,民族主义的谮妄之处就在于它常常会让人放弃对人类普适价值观的追求,常常抱持一种情绪化的态度,对外就像一个强烈的妄想症患者,过分强调本共同体的利益而威胁到其它的共同体,对内民族主义有强迫要求每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都从同一个角度(往往是偏激的、情绪化的)去思考问题,而不容忍任何的反对意见。
一个小小的贞子,就让大众轩然大波,在理智面前,我们只是更加脆弱,在超级自尊的同时又超级缺乏自信,尽管我们遭受过太多的苦难,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让冲动情绪占领了头脑,逐走了理智。理智的看待问题,去伪存真,才是实在的。(文章来源: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