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导读:一位出租司机的女儿顺手写的“老爸跑车录”微博,成为近些天来的热门话题。在40个小时内,大约被转发了6万次。不少人表示,要“随手转发,传播正能量”,有人说“这种微博看着就暖和”。具体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的哥马志刚拒收一位盲人小伙的车费,小伙坚持要给,的哥说“我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之后,的哥下一位乘客到了目的地掏出钱来,“师傅,别找钱了。”的哥一看,那是30元人民币,可只应收14元。“这钱还有刚才那位的。”这位乘客解释。的哥刚推脱,可乘客大叔说:“我可记得您那句话了,我也不伟大,我挣钱比您也容易点。以后,您见到残疾人,您就继续帮他们吧。”
心理解读:“榜样”是影响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地铁通道里,你看到别人给弹吉他的“文艺青年”捐钱,你就更有可能这样做。哪怕只是看到了募捐箱里有人捐过的硬币和纸币,你捐钱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马上来看一个实验,一位年轻女子(实验助手乔装而成)的车胎漏气了,把车停在路边。如果司机们在先前行驶的路上看到有人帮助另一个汽车出了问题的女子(也是实验设计好的),他就更有可能停下来帮助这位女子。
也就是说知道其他人在做好事,我们就更愿意投入到助人行为中。的哥马志刚的举动是乘客大叔助人行为的催化剂,好人好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边,乘客大叔便紧随其后,用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
这意味着会不会做出助人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稳定的人格特点),还和当时的情景有关,助人行为是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互动的结果。
那么在何种情境下,人会倾向于助人,会更愿意向榜样学习呢?为什么有时候刻意地立楷模、树典范并没有效果,反倒让人敬而远之,甚至反其道而行?而的哥马志刚“我不伟大,赚钱比你容易些”的说法不仅使得接下来的乘客效仿助人行为,而且得到大众的普遍称颂,这又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其中有何奥妙。
心理学上常利用“启动效应”来研究不同情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相同、相似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比如让实验参与者用包含道德特质的词语(如礼貌、有责任心等)造句就能起到道德启动的作用,参与者随后帮助他人的意愿就能够得到加强。的哥的做法让乘客大叔与道德相关的认知被启动,从而仿效的哥助人。
说到这还是没解答“我不伟大,只是赚钱比你容易”的说法为什么能够让别人实实在在地学习助人行为。这是因为不同的启动方式,会对助人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还是先看一个实验:参与者被随即分配到三组里,第一组想一想“雷锋在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外在表现”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将这些特征写下来(样例启动)。第二组想一想“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外在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同样要求被试写出来(道德人启动)。在第三组中不做任何启动控制。接着测查助人水平,让参与者假象自己坐在公交车上,报告自己给老人让座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助人水平由低到高是:样例启动组(雷锋)、控制组、道德人启动组,也就是说极端的道德典范反而降低了人们的助人水平。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者指出启动如雷锋这样的极端样例,人们会和例子进行比较,觉得差距太大,无法模仿,反倒会表现出与样例相反的行为。而“我不伟大,只是赚钱容易些”的说法一下子拉近了助人榜样和旁人的距离,榜样不是“高大全”,不是圣人,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人,做出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更能赢得平常百姓的认同,进而向榜样学习。
最后向的哥马志刚和乘客大叔致敬!我们不必伟大,只要献出点点爱。 (来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