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分享:女儿向母亲学做女人

 

案例描述:

姜小姐,经理,36岁

我是眼睁睁看着母亲离开人世的,那年我只有12岁。那时的感受,是我无力回天,只能趴在爸爸怀里痛哭……在此之前,我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而大我两岁的姐姐生下来不久就被父母送到了外婆家,直到10岁才回到父母和我身边。为此,她一直和我争宠,后来爸爸再娶,我们的“战火”才平息下来。

我们的新妈妈与我们合不来,我觉得她一点都不像我妈,姐姐也不喜欢她,为此她经常和我们发生冲突,爸爸夹在中间,两头为难。

我的生母亲个性很强,每天的工作节奏压得她几乎透不过气来,她是因工作强度太大,导致脑溢血才离开人世的。而爸爸后来娶的新妈妈,却是个很闲散的人,很早就办了退休,在家里养花养草,炒股和跳舞也是她消磨时间的方式。虽然看不惯她,但她毕竟是父亲的妻子,我和姐姐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后来我们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我工作很忙,且业绩突出,但常感到心累体乏,单位组织体检,结果是我有低血压。姐姐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工作,结婚后辞了职,在家做起专职太太。

为了我的身体,老公劝我去看医生。医生也给我开了些补药,但吃了一段,仍时有晕厥,并伴随烦躁,经常和老公发脾气,两口子逐步进入冷战状态。

为此我也很焦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上成长课,才找到了病根:

在家庭心理剧中,作为案主,老师让我挑选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于是我在同学中挑选了父母(包括生母和现在的母亲)和姐姐。“表演”过程中,我惊人地发现,我在承袭生母的规律,姐姐在承袭现在母亲的生活方式——我是一个工作狂,正如生母争强好胜的做法;姐姐辞职在家,正如现在母亲过早地离职……但这是为什么呢?

咨询过程:

老师:女儿向母亲学做女人,是天性。针对于你的家庭,由于你与亲生母亲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她的生存观念被你全部接受,于是你就是她的一个“翻版”。而姐姐被送到外婆家后,就很少见到母亲,与她接触最多的女人,就是后妈,于是,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她也将后妈的特质承袭下来。

案主:这一切,怎么我们一点感觉也没有,但都像事先早已安排过似的?

老师:因为这都是下意识的活动,显意识是无法感知的。而下意识是主导行为的,行为就是:我在忙碌,姐姐在“退休”。

案主:下意识,怎么做才能掌握它的规律?

老师:安静下来反观自己,感觉自己的呼吸、脉搏、心跳等等,这样做久了,就会定下来,自己及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变得清晰了。那时候,你自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你已经主导自己的思维了。

案主:我在学妈妈,也能通过这个方法观察出来吗?

老师:不必刻意设定题目,只要去做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念头。

案主:这是不是有点像打坐。

老师: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一般人到不了打坐那样的境界,那也是为了让自己清静下来,其实那是最直接的一种心理自疗方法,有德行的禅师就是最好的医生和老师。

案主:如果我静不下来怎么办,是不是就解决不了家庭问题。

老师:配合安心调养,只要看到自己在效仿亲生母亲就可以了,认识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飞跃,不必去设想结果。

案主:那我是否能劝劝姐姐,告诉她您的话。

老师:顺其自然吧,问题不在于你们在效仿谁,而是看现在的生活质量是否让自己满意,是否让家人开心、健康。如果这个效果达到了,形式就不那么重要了。

心理分析:

心理剧是一种比咨询研究更有冲击性的心理调整方式,它的全部过程均处于催眠状态,所以案主及其他角色所展现的,都是心灵层次最深处的那一面。那个“真正的自己”会在这一刻体现出来,身体往往出现一些反应,发热或发冷,腹疼或抽筋,烦躁或愤怒……其实,这就如同上医院,医生在为患者做检查时的反应,手按到哪里,如果有病灶,患者就会说疼。而心理治疗因为不像五脏六腑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显得有点玄,其实,它的科学性一点不亚于其他科类。

只不过,它是通过心理医生的暗示来进行按摩和探查,患者有反应,都是正常的,与外科检查的道理一样。而心理治疗更强调人们的自主性,这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它的病源在心里,别说是医生,就连自己都很难觉察,如果自己不认同,不配合,神仙也没办法。

认同的方法之一,就是反省自己的过失,反省的目的不是鞭打自己,而是通过觉察以往的作为,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到自己的心灵”,那一刻,你就掌握了的主动,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同自己挑战,所以它不仅需要毅力,还需要悟性,及谦虚的人品。因此,古代高僧在选弟子的时候非常挑剔,实在是因为这门学科的门槛儿太高,不单靠毅力和聪明就能完成。[游涵]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