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简历定婚宴,毕婚族先成家后立业(一)

“毕婚族”拿爱情赌明天

两个“85后”大四应届毕业生小袁和小徐。和找工作相比,小袁对婚礼更上心。她告诉记者,刚毕业的女生在面试私企时会被询问是否有结婚、生子打算,担心女性会因为成家而耽误工作。先结婚再找工作也是家人朋友给出的主意。小袁笑着说:“实在不行,我就先生孩子,开个网店,等孩子两三岁了再出来找工作呗。”

小徐说,“有些师姐毕业10年返校时都没结婚。她们虽然事业有成,但耽误了成家也是一种遗憾。”虽然和一些先就业再结婚的人相比,他和小袁属于“无房、无车、无贷款”的三无人员,结婚只是因为不想放弃校园中纯粹的感情。双方家长也因为担心孩子走入社会以后久久不成家,成为“剩男”“剩女”而催促她们结婚。

计划在今年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小陈说:“现在女生找工作的压力太大了,结婚也是以退为进的事儿。”。某网站近期进行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将近3成女性被调查者因为担心成为“剩女”而有倾向成为“毕婚族”,另外超过50%的人选择“绝不当毕婚族”,并称经济条件不够是主要原因。

关于毕婚族,有关专家认为,评价它不能绝对化,要因人而异。人进入社会先立业后成家,个中奋斗固然相当艰辛和自豪,但没有必要人人都奋斗。就是说,没必要把挫败看成是必经之路??如果你还有别的出路的话。毕婚族里的大学生们带着些许校园出来的单纯,又染上一些社会功利色彩,她们拒绝就业压力,认为马上结婚至少能拥有相对平静的生活,做个全职主妇也不是她们的错。

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毕婚族”的这句豪迈口号来自当年清华大学的论坛。

身边越来越多的“毕婚族”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一步从大学校园直接迈入婚姻殿堂,初涉社会的他们,一段路走得九曲回肠……

2007年7月,南昌大学校园内,杨小丹和李伟的恋情面临3年来最大的挑战。是毕业分手说再见,还是一无所有的相互厮守?杨小丹说:“我们决定先结婚。既然决定相依为命地漂泊,为何不先给自己的心安个家呢?踏入社会以后竞争压力大,两人共同奋斗至少精神上能有个依靠吧。”毕业前夕,辅导员告诉他们,学校有个到广西的“西部支教”志愿者项目,为期8个月,每个月只有800元的伙食补助。“我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办完毕业手续,到民政局一登记就出发了。”

“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杨小丹沉浸在回忆之中,“我们在当地的乐业民治小学任教。当地给了一个宿舍,吃饭可以到食堂解决。”小两口把小城当成度蜜月的旅游目的地,一到周末就四处闲逛,兴致勃勃地品尝当地小吃,买廉价的手工艺纪念品。

蜜月总会结束,平庸的日子接踵而至。8个月很快过去,扑面而来的就是生存的压力。

两人决定南下深圳。杨小丹的舅舅在布吉开着一家小公司,做电子元器件的。他们在布吉落下脚,一边帮舅舅打工,一边四处递简历、面试。当时正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学旅游的杨小丹和学粉末金属的李伟四处碰壁,偶尔有一两家愿意招人的公司,开出的待遇连小老板舅舅都觉得难以接受,他让小两口踏踏实实先干着,“就当骑驴找马,好工作总会有的。”

“我们算是幸运的,我的一个同学和女朋友一起来到深圳,男的在松岗一家公司跑业务,女的在关内做文员,两人一星期想见一面都难。”李伟说。业务男和女文员有时会到布吉来,“在这里做顿家常饭,看着我们忙里忙外还一脸的羡慕,这让丹丹也小小地虚荣一把。”

毕业结婚激情打上句号

黎江的经历可谓顺风顺水,以优秀学生的身份一路读来,名校毕业后顺利高薪签约深圳某著名大公司,成为科技新贵。随即同一起毕业进入深圳某大学任教的女友小贾结婚。

“刚结婚的时候难以实现角色的转变。”“小贾结婚前后都不进厨房。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忙,天天回到家里还要加班。晚上10时了,小贾还在看日剧,见我回来也不起身。我只好闷头叫了‘必胜客’。第二天,我下班买了速冻水饺,不会煮,只好蒸了再叫小贾出来吃。这就是我们婚后的生活。”“想想在学校云淡风轻、你侬我侬的日子,恍若隔世一般。”一年多以后,黎江这样反问质疑他跟小贾分手的老同学。

黎江说他和小贾的感情美丽但是太娇嫩,就像温室的花,需要太精心的呵护,而且经不起什么风雨。婚后半年,黎江从研发部调到市场部,半个月在飞机上,杭州香港到处跑,满脑袋想的就是怎样把某个客户搞定;而小贾一直呆在校园内,“教书之外,忙着读博士,写论文”,生活几乎没有改变。黎江跟小贾老师的话题越来越少。呵护已经谈不上了,风雨不期而至。

校园童话输给流言

小余是黎江的一家客户公司的代表,身材热辣,阅人无数,目标性极强。第一次接触她就知道这是自己碗里的菜了,使出浑身解数,几个回合就把黎江拿下。然后也不哭也不闹,手机不接短信不回,一直等到黎江找上门。

之后的事情顺理成章,小余和贾老师不声不响地离婚,没多久被学校的一位离异院长抱得美人归。余辣妹小三扶正,黎江也应该找到了他想要的吧。

只是可惜了一段美好的校园爱情童话。老友们一直唏嘘,没想到,当年毅然向“毕分族”挑战的黎江,最终还是败给了“毕婚族”将死于“N年之痒”的流言……

“毕婚女:远嫁伦敦殷实家庭

欢欢,广西阳朔人,23岁,去年在深圳某大学一毕业就嫁到伦敦,典型的毕婚族,现成天呆在家里,除了学语言,主要工作是擦玻璃窗,做好饭等老公回家。

要想采访到欢欢并不容易,因为她在伦敦,时差的关系使笔者不敢轻易拨通她的电话,而她又常常不在网上。

欢欢仍然使用QQ,打开她的空间,《上帝是个女孩》这首英文歌就会迅猛而激昂地穿破听者的耳膜—-“上帝是个女孩,无论你在何处 ,你会相信她吗?你会接受她吗? 上帝是个女孩,无论你生活怎么样 ,你会相信她吗?你会接受她吗?”

似乎欢欢隔着一个大西洋,一遍遍地质问什么。

欢欢是在大二时跟一个本地男生谈恋爱,那个男生的家境也不好,家里只有一厅一房,母亲还是个老病号。这些欢欢都觉得没什么,那时候他们的口号是爱情战胜一切,常常幻想将来就在那儿买一幢大房子,窗口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而,现实往往具有戏剧性。2008年10月,欢欢和她的男朋友刚刚从深圳大学毕业3个月,她出人意外地嫁给了一位年长自己12岁的英国华裔。现在她住在伦敦,一边学英语课程,一边和婆婆一起做家务。

女人的幸福有两种

2008年10月初,欢欢回了一趟深圳。随着人流走出火车站,站在东门熟悉的街头,昔日这座令她热血沸腾、以为能买下大房子的城市,此刻变成伤感之城。她是来和男朋友分手的,洒尽爱的眼泪就离开。

从小梅沙到伦敦,时间和一切都骤然改变。先生有一套面积较大的独立房子,有宽阔的花园草坪,出行有车,伦敦的天气也不再雾茫茫,那种新鲜的幸福感彻底改变了欢欢,她在QQ上告诉同学,先生陪她去买了很贵的格子围巾,因为伦敦马上就要下雪了。读过她空间的人都能感觉到,她像个公主似的被宠爱起来。可是渐渐地,欢欢开始抱怨了,事实上,她和比她年长的先生有很多代沟,婆婆对她也开始挑剔了,她发觉自己融入这个家庭有点难。今年春节,欢欢过得很忧愁,她在空间里写着:好想好想回家啊!她甚至流露出有点后悔来英国,设想如果和自己结婚的是男友,两人在深圳一起拼搏,又会是什么样子?

她的几个同学却说,她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同学现在没几个找到工作的,就算找到了,工资都比往年低。她们也有为了省房租和生活费,毕业后和校园恋人结婚的,但靠老公微少的工资负担一家的生活,远远不够,还得不时搭上来自双方父母的物质支持。爱情是守住了,可是生活仅靠爱情却无法支撑,加上彼此的年龄都还小,遇上生活的一些小冲突,就一触即发地争吵。她们后悔没有像欢欢那样,走捷径,找个有钱老公,不必进入社会,直接当个幸福少奶。

同学的情况常使欢欢无语。身在彼岸的她已无法细细揣摩和自己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生活了。同样,她的同学也无法体会她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至今,欢欢在伦敦过了将近一年,她依旧不断地在接受着别人的羡慕。她想,或者女人的幸福都是有两种吧,一种是给别人看的,一种是给自己品的。欢欢的幸福属于哪一种?她说,她自己也没想明白。

朋友、同学,包括所有欢欢问到的人,几乎都只给她一个答案:嫁吧,毕竟生活是很现实的,现在工作那么难找,你一毕业就能嫁得这么好,至少可以省下10年奋斗啊。迷茫过挣扎过,她平静下来,答应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