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为什么选择自组织理论定位你的心理治疗?
李子勋:自然科学教会我们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凡事皆有因果。现代心理学就是按这样的逻辑在操作。咨询师有个假定:来访者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原因如何,结果如何……咨询师似乎有个可依托的理论体系,能帮当事人走出困境,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
但人的心理问题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能说清楚。比如,我们形容山是圆锥形的,这是理性的抽象,但没有一座山真的是圆锥形的。人的科学不是物理学,而是生物学中最复杂的科学。现代主义的心理学是一种抽象的学说,但人又都是具体的,对事物的感知充满差异。来访者讲他/她的故事,产生于他/她的观察和因果思维的假定。故事只是被言语化的真实,而不是真实本身。同一个女孩,A男生说,她很飘逸,B男生说,她很沉稳。这是她吗?不,这是男生内心的东西。
所以,言语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而心理咨询又完全依靠言语。这让我对过去心理学的一些假定产生了动摇。在被描述的一种存在之外,还有巨大的很难被说清楚的存在,有时能感知到,却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内部自组织规律的一门科学。传统心理治疗强调归因,而找到原因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自组织咨询不注重原因的真实性,而是通过扰动来访者内心的固有信念,产生信息重组,通过自组织,让心身和情绪从旧的有序发展到新的有序。
在我的印象中,你的这个治疗思路似乎几年前就开始形成了。什么时候正式用这样一个词,把它确立下来?
3年前吧。开始是给企业管理人员做培训,后来才开始培训心理咨询师。我喜欢讲“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丢了马,邻居来安慰他,塞翁却说,谁知道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呢?当我们用这种不确定的方式来咨询,就得依据自组织理论。咨询师并不知道应当如何是好,而是以无知的心态来建立咨询关系。
所以一切信息只能从来访者内心去寻找。要读懂来访者的内在逻辑:什么样的概念让他/她烦恼?他/她的叙事与言语方式是否改变着他/她的情绪?他/她的内在假定又是什么……读懂这些,才能真切感觉来访者。
当然,对互动中产生的一些感觉,我会问自己:是我自己的,还是当事人的?我不太注意故事本身,而注意故事背后的隐喻:他/她这段话,内心意义是什么?渴望我接受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用这样的词?……对他/她惯用的词汇做分析,才能读懂来访者。
如果只是用心理学的假定来理解当事人,给他/她分类,那么你的“懂”就是纸上谈兵!
你使用的提问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一种治疗性的提问,是专门为扰动来访者内在核心理念设计的。提问是要让他/她在自我内部找到跟原有观念相矛盾的东西,彼此干扰,形成自我组织。这就像往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涟漪自然会波及整个水面,原有的平衡被重组。如果同时扔进两块石头,扰动就会变得复杂,形成一种复杂的自组。这种自组形成的结构可能会改变来访者的内在信念。但扰动能不能改变来访者,不取决于咨询师,而取决于来访者内在的资源与渴望改变的动力。如果他/她没有这个动力,扰动也会促使动力慢慢产生。
你在觉察来访者讲故事背后的逻辑系统。也就是说,你在言语解读的时候,会进行自己的一个非常丰富的觉察。这个觉察和寻找来访者的逻辑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咨询师要保持一种警觉。来访者的故事是跟你有关的,因为你所理解的当事人受限于你的内心。其次,来访者是在给你讲故事,你的提问、表情、人格、情志也会构成故事的一部分。所以我会问来访者,你身边的人怎么看?有没有人不那么看?为什么……根据来访者的回答,判断我的内心感觉,同时修正提问方向。
另外,很多人讲故事,讲得很快,你就知道他/她已经讲过多次,内心已经定义好了。所以,提问要有技巧。不能只问来访者已经结构好的那部分,还要让他/她想一想才能回答,这样他/她回答时就必须重新结构内在信息。
你刚才说,提问就像不断扔石头。然而怎么才能保证扔的石头是有效的呢?
比如A的好同学要出国了,她非常难过,来找我咨询。我不去假定这和她的早年经历有关系,而会问她,其他同学也难过吗?这就产生一个扰动了。如果A说,他们也很难过,我就问,他们都会跟你一样,需要心理医生帮助吗?这是在找差异。A说,不,他们觉得难过很正常,这又是一个扰动了。她会想,自己为什么要来找心理医生。我还会问,你男朋友知道你来看心理医生,会怎么看?A说,他认为难过很正常,哪儿用找心理医生?我就问,有没有人支持你来这里?可能A会说,我姐就支持我来咨询。我再问,姐姐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些提问都不是来访者能准备好的。咨询师提问的目的,就是让她思考,让她的眼睛慢慢打开,看到多种可能性。
“看到多种可能性”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一个强迫症者来找你咨询,经过你的扰动之后,回去他/她可能仍然继续洗手,但只要洗手这件事不再困扰他/她,就可以了。
困扰不那么重了,因为产生了干扰的力量。他/她突然间发现,还有些人不为这些事情痛苦,也没有受到影响。
可自组织理论仍是建立在语言上的,难道比你所批评的语言方式更有效?
但自组织治疗语言的使用只是为了扰动,而不是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来访者内心有能量,心理医生只是起到推动作用,把他/她有序的逻辑变成无序,让自组织发生。原来他/她是做一个理性的选择,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只是因为咨询师的提问干扰了他/她,他/她乱了。在乱中慢慢又走到新的有序,这个有序也许让他/她的问题松解。
扰动会不会让问题变得更糟呢?
完全有可能。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妈妈很生气。在刚开始改变的时候,妈妈开始关心自己的快乐了,不再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可能孩子会在短期内变得更糟,更淘气。这很自然,这叫快速释放,叫耗散。孩子积攒的内在压力,需要一个耗散。这是一个混沌学词汇。耗散需要快速释放。妈妈不管他了,孩子就释放得很痛快。然而只要妈妈坚持自己的变化,儿子的变化就会慢慢发生。
你似乎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怎么保持感性的一面?
我在努力用多种视角去冲淡绝对化。我讲课时逻辑性很强,但精神境界非常空。就是这种空灵,让我在内心层面上特别强大。我希望听我课的治疗师们内心变得强大,而不只是学到一个自组织的技术。我的口头禅是“谁知道呢”。过去我们都是觉得我们已知,现在我们要把更大的空间留在未知。因此,我内心保持着一种空灵,保持一种不确定的觉察。用现实的“有”与心灵的“无”做背景,用哲学的思考、诗人的敏感、心理学的自我觉察,让咨询变得畅快并富有创意。
我听下来,觉得如果一个治疗师想要运用好自组织理论,他其实要做的工作是他自己,否则无法达到内在“空”的状态。
治疗师应当把自己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治疗师。当我们用普通人的方式跟人接触时,会有喜怒哀乐。当治疗师是人的时候,忘掉了心理学是什么,咨询才会展现出无穷魅力。
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使用自组织理论做治疗?
比较感性,喜欢在现实与非现实边缘中游走的人,有理性,但不受制于理性。
自然科学强调线性逻辑关系。
现代理论中的心理学也是这样,是归因论与决定论的产物。很多心理症状往往是选择了心理学假定的某种原因,才让自己陷入抑郁无力的状况。
语言不可靠。
言语在叙事中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现实是被言语建构的,并非存在本身。咨询技术大多依靠言语,这让我对过去的心理学理论产生动摇。
自组织咨询与治疗的语言运用。
目的不是寻找症结的原因,而是为了有效扰动:打破来访者思维中有序的逻辑系统,变成无序,最终达到内在的自在状态。
感性的人更适合学习自组织理论。
用多种视角冲淡绝对化,放弃绝对化,把更大的空间留给未知。当治疗师是人的时候,这才是心理学。
自组织咨询的操作流程
1、言语分析。言语是人对存在、自然的一种反应工具。言语是交互的,所以听来访者讲他/她的故事,不仅关心内容,更关心故事内在的逻辑、核心观念与隐喻。找到这些线索,就找到开启来访者心智的钥匙。
2、提问扰动。针对敏感点提问,当事人只要根据提问去想就可以,至于怎么回答不太重要。提问不是一句话就完,可能要围绕同个话题,运用不同的提问,有时可贯穿整个咨询。提问在同一个层面展开,而不是深层挖掘,那样力量分散,可能达不到扰动的效果。提问不为得到信息,而是要改变来访者的内心直觉,让其接纳多种思维。把压抑的东西重新活化。压抑的东西被活化,看事物的眼光就会改变。心智变得丰富,坏的感觉就会变弱,慢慢产生其他积极的感觉。因此提问不是为了答案,提问本身就是治疗。
3、对扰动产生的变化保持中立。选择扰动的力度和点,观察扰动的效果,是放弃还是继续。有时候,扰动反而会加剧痛苦。如果夫妻或全家来咨询,通常不把力量放在有问题者身上。谁更渴望改变,谁对这个系统的影响就更大。率先要容易改变的人去改变,他/她发生变化,往往会引发其他人的变化。
TIPS:什么是自组织
自组织理论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混沌学说。该理论认为,从有序到无序之间,是存在混沌的,而这个混沌状态又是靠自组织方式来推进的。就是说,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起决定因素,变化是由内在决定的。比如天气,细微的改变会引发巨大的不同,预测是困难的。又如万花筒,轻轻抖动,哪怕一块碎片的移位,呈现的图形就可以千变万化。(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