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的亲子心理互救法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生活状态

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统计数据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类别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啃老族类群:

尼特族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尼特族的特性

可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

追求梦想型: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

丧失自信型: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

自闭型: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

家庭溺爱型: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 。

心理探源:亲子一体化心理的苦果

有人把啃老族称为“新失业群体”,这实在有点勉强。因为他们是放弃工作,是拒绝工作,是逃避责任。即使上面谈到的最后一类,也是不愿再就业而“主动失业”的。“太辛苦”、“太累”,这几乎是啃老族拒绝工作的共同理由。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所以,严格说来,啃老族从根本上说并非失业惹的祸。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

虽然“啃老”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可确实在我们的国家里这个问题更突出。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有教育的关系,但关键的还是家庭。说起家庭方面的原因,我们会自然想到父母对儿女的溺爱。但从心理学角度看,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关键还在于我们所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啃老族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亲子一体化心理”的一颗必然的苦果。

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上的一体化倾向。虽然孩子从降生起,与母亲身体连接的脐带已经切断,但是,亲子之间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上的脐带,让亲子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于是,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了,于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由于这种亲子一体化心理,一方面,使父母认为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子女;另一方面,让子女以为接受父母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于是,一面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面是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在亲子一体化心理中,与其说是子女缺乏独立意识,不如说是父母更缺乏独立意识,或者说,是父母对子女的强烈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意识。于是,“啃老”便是必然的结果了。

不用说纯粹地啃老族在直接啃老,即使不少有工作的子女,不也在心安理得地间接地啃老吗?不信,看看有多少年轻人的楼房是自己独立购买的?再有,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代。这又加重了传统文化中的亲子一体化心理,亲子之间有了更大的依赖性,更缺乏彼此独立的意识。也许正是因此,郝麦收先生与儿子的亲子独立协议,才显得那样弥足珍贵。这份协议说白了就是,儿子18岁后不靠父母,父母老了不靠儿子。这本来似乎天经地义的事情之所以传为美谈。还不是因为很多家庭中两代人都不能彼此独立?为什么?关键就是因为亲子一体化心理。

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逃避的直接结果,是得到了家庭庇护这样暂时的“好处”。人的行为一旦得到好处,就会被强化。于是,啃老成了一种“持久战”。像小雨那样,拿“等合适的工作”这个借口,一等就是两三年,而且,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还将继续等下去,啃老将永无终日了。因为逃避生活的最终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废人。问题的严重性决非到此为止,啃老族,不但影响老一代人的生活,更会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对父辈,他们缺乏赡养能力;对子女,他们无力承担教养责任。如此下去,这就不仅是可怕的家庭问题,而且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问题如此严重,岂能再等闲视之?解决啃老族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心理学角度说,关键是两代人共同来积极进行心理自救。

心理互救:父母的应对策略

一是转变观念 由于传统亲子观念的影响,父母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倾尽毕生财力、精力,直到子女成年,都无法从这种无条件全方位奉献的惯性中解脱。所以,拯救啃老族,父母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真正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

二是调整认知 有些年轻人是由于虚荣心理或攀比心理,而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无奈之下开始了啃老的生活。不用说放弃工作逃避在家者,就是有些盲目考研者也是这样。所以要调整认知,改变就业观念。年轻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况,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标志之一。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何谈作为“人”的社会意义,又何谈人生?

三是挑战自我 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透视,可以说,不管哪种原因,啃老族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能有真正的好感觉。因为啃老意味着寄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寄生生活绝不会找到心灵的安宁。因为寄生是一件羞耻的事,是一件痛苦的事。“知耻近乎勇”,年轻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独立意识,激发自强精神,激发尝试的勇气,进而激发自立的潜能。

四是拿出行动 其实,不少年轻人内心并不认可在家里啃老。因此,经过上面的心理调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动了。在行动之前,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心理定势,习惯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难。这就是有些人放弃行动的心理原因。但是,一旦我们行动起来,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五是逐步前进 为了减少行动中的困难,最好在行动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必要时可以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比如,第一步是开始承当家务,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比较容易适应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来不断自我强化,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