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北京——颐和园
最佳旅游季节:北京的春秋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为中外游客所称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游月份,是4、5、9、10月份。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则。
心理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空间
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
——因景生情 意高志远
以一棵树为线索,远处山上一棵孤赏树对游人来说也只是某时某地的一个标记,而当人们爬上山坡去接近那棵树,并看清楚其花朵的颜色、树的种类,便开始产生丰富的联想:想去摘一朵花,闻一闻它的花香。树还是那棵树,但因为人们跟它的联系不同,所感受的就不同,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 反之,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
北京本是极富诗意、华美浪漫的地方,如果只体验到皇家建筑的雄浑、威严、壮观,那是很可惜的。换一种心情,放飞在园林、山水之间,体验别样的风情。颐和园,是一个梦幻之地。这水光中的万寿山,这风雅的一角,无人不愿来光顾,无人不愿来纵情逍遥。这里,仙山与湖水映衬,荷风为孤舟伴舞。在诗意的颐和园,望西沉的云,忆儿时的梦,聆窃窃私语,赏柔柔歌声,放飞一世的怀恋……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后山则以松为主,配合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颐和园植物景观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大量植物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设计过程中,无论设计师在布置一棵树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其实都存在着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设计师应该通过一系列关系的设计来充分展示物体最吸引人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
下面,将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植物景观设计:
1、安全性。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
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
2、实用性。无论在庭园还是外面的绿地,每一种绿地类型的植物功能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针对游赏、娱乐为目的的,而且还应有游人使用、参与以及生产防护功能的,参与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
冠荫树下的树坛增加了座凳就能让人多得到休息的场所;草坪开放就可让人进入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游人就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了;用灌木作为绿篱有多种功能,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和空间,又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同时用低矮的观赏灌木,人们可以接近欣赏它们的形态、花、叶、果。
3、宜人性。在现代社会里,植物景观仅仅只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必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
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等;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铺地、地形、建筑物、小品等)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未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反之,抓住这些人的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又会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符合人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私密性。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自己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在竞争激烈、匆匆忙忙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繁华的城市中,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这种要求在家庭的庭院、花园里容易得到满足,而在大自然的绿地中也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要求。植物设计是创造私密性空间的最好的自然要素,设计师考虑人对私密性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设计一个完全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一些布局合理的绿色屏障或是分散排列的树就可以提供私密,在植物营造的静谧空间中,人们可以读书、静坐、交谈、私语。
5、公共性。正如人类需要私密空间一样,有时人类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环境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概念,园林绿地也可分绿地向心空间和绿地离心空间。
前者如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广场上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要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品种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等。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进而去寻求更丰富的信息。
环境心理学家指出,当园林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
颐和园完美的园林布局,得益于清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清漪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园内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仰仗雄厚的国力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对北京西郊的瓮山(万寿山)西湖(昆明湖)进行了大改造,创造出一个山环水抱的真山、真水大环境;又采用高阁、长廊、长堤、大岛、长桥一些大尺度并具有很高造景观赏性的园林建筑物,构成气魄宏伟、色彩浓丽、金碧辉煌,极具皇家气派的宫苑,在清廷“三山五园”中独树一帜。
清漪园的景观建设,继承和再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审美意境,成功构建了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与青山绿水的协调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景观建筑的布局之中,反映出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文化追求。如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万寿山与昆明湖山环水抱、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东部宫殿区建筑,以严谨的组合排列方式,体现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是古代宫苑海岛仙山布局和意境的再现;构筑于万寿山前后的寺庙佛阁,宏大的建筑群,具有梵刹琳宇的意境。至于表现灵台灵沼意境、摹写名胜意境、林泉丘壑意境、田园村舍意境的建筑,在园内比比皆是。这一切均体现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的成功范例。
丹麦学者罗斯缪森说:“北京的整个城乃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它的布局和谐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颐和园是古都北京城的一个亮点,也是世界园林的一大奇观,它的布局也是和谐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建造皇家园林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颐和园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其根源在于她是中华民族《周易》智慧的结晶。她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处理天地人关系的特殊思维,表现了中国乾隆至光绪年间关于天地结构的理解,心中的宇宙与眼前的颐和园相统一;颐和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宇宙层次结构的理解,体现了东方文明在环境布建、现实生活中崇高理想对环境的追求。
颐和园旅游攻略:
宫廷画里的山水——放飞在诗意的北京
看画如看山水,看山水如看画。颐和园,这缥缈如宫廷画的山水,画在纸上,画在扇面上,画在影壁,画在天地间…… 颐和园,像某位宫廷画家用细腻的线条和浓重的油彩画出来的。
在昆明湖的掌心里,波浪或深或浅,构成数不清的掌纹。哪一条是生命线?哪一条是爱情线?等待我划动的双桨去解析。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 海上仙山 "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 海上仙山 "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主要景区: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清晏舫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苏州街
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苏州街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成了乾隆皇帝的母亲最喜欢游玩之处。苏州街无论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而复原工作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真实再现从历史上和后湖空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这组建筑群。
旅游线路:
东宫门入园
1.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约3小时行程)。
2.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新建宫门(约2.5小时行程)。
3.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北宫门(约2小时行程)。
4.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东宫门(约2.5小时行程)。
北宫门入园
1.北宫门——苏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阁——排云殿——长廊——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昆明湖东堤——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东宫门(约3小时行程)。
2. 北宫门——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约3小时行程)。
3. 北宫门——苏州街——石舫——长廊——排云殿——佛香阁——乐寿堂——德和园——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约2小时行程)。
新宫门入园
1.新建宫门——昆明湖东堤——文昌院——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北宫门(约2.5小时行程)。
2. 新建宫门——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乘船至石舫——耕织图景区——苏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约4小时行程)。
门票价格
1 .门票 30元/张 (旺季)20元/张(淡季)
2. 半价票 15元/张 (旺季学生票) 10元/张(淡季学生票)
3 .联票 60元/张 (旺季) 40元/张(淡季)
4 .园中园门票(不分淡旺季,购买联票者不用再买票):佛香阁10元;苏州街10元;文昌院20元;德和园5元。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佛香阁、排云殿、石舫洋楼等建筑被焚毁,长廊被烧得只剩11间半,智慧海等耐火建筑内的珍宝佛像也被劫掠一空。
现在,站在颐和园,脚下是新生的土地,仰望历史匆匆踏过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每一座亭台楼阁上都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每一阵风吹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块土地见证着苍白无力的过去,我佛听到来自历史的呻吟。
静静地、静静地倾听颐和园如泣如诉的声音,寻觅历史如歌如泣的足迹,憧憬如烟如梦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