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例:欣欣是一家外企的职员,她工作出色、乐于助人,但她有一个烦恼,她的朋友都喜欢向她倾诉,她也感到无法拒绝,于是自己成了一个情绪垃圾筐,听了那么多人的烦心事,有时她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地心烦。欣欣不明白,为什么她的朋友都喜欢向她倾诉?
心理分析:欣欣的心理称为“助人者”的心理。首先,这样的心理往往是在家庭里养成的,如果一个家庭需要孩子成为一个“拯救者”,代替成年人负起一些责任,如果孩子过分听话,总是为父母考虑,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处处为别人着想,甚至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这种心理使欣欣很像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但欣欣毕竟不是咨询师,也没有咨询师必备的技能,更不是在一个咨询的环境中,她这样做就像一个“无偿的助人者”,虽然被崇拜,但是活得很累。
其次,欣欣的道德观念很强,她会觉得自己“应该”帮助朋友,或者说有义务帮助别人,这样的心理说明欣欣自我价值感很低,只有通过对别人无偿的帮助,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
第三,欣欣的潜里其实并不是不图回报的,她用帮助别人的方式,其实是想获得一种归属感,获得朋友的依赖和需要,从而证明自己并不是没用的、不被重视的。欣欣倾听朋友们的烦恼,更多的心理动机是为了能被朋友们喜欢和接纳。
欣欣如何走出这种“助人者”情结呢?首先要学会拒绝,如果朋友的倾诉突破了友谊的界限,就不要要求自己总是帮别人,因为自己没有这个义务。第二,欣欣要学会控制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保持界限、什么情况下助人,要灵活转换。虽然助人是件好事,但要掌握分寸和适应环境。第三,欣欣可以尝试说出自己的烦恼,尝试也让朋友来关注自己,和朋友真正互动起来就会减少烦恼。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