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浅层思考

  有的时候,人产生了持续性的思维定势,那是不是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无药可救呢?

  就在前面,我坐公交下班回家。我瞌睡了将近十站路,被一阵大声吵醒了。是三个4050妇女,在空荡荡的车厢里只听见他们的声音,如入无人之境。这个响声堪称一绝。从七宝嘉茂广场那里开始我就被吵醒没有心思接着睡了,把耳机音量调到了最大仍然能见三人讨论家庭和琐事,令人不齿。

  后来我就想起了前不久也是车上,一个外国人大声地和售票员说话,整车人都鸦雀无声地看着他,脸上是无奈。

  往往更多的人是选择这个时候无奈,因为长时间以来这种现象不绝于耳,甚至是愈演愈烈,有人出来说一句就会引来非议和辱骂。人心态的恶变引来其他人对于目前社会公德的质疑。

  相比之下,日本的电车里却规定,车厢里不得打电话,因此许多乘客都通过短信交流,手机也必须震动,不能有铃声。这个制度的接受人们是经历一个过程的。我们的社会发展现在就在经历这个阶段,但是这个过程人们必须承受和反抗来自抵触方的争议,否则两者永远是不相上下的。现实来看,我们现在有部分人就是不能够改变自己这一类的陋习的,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早已接受了这种思维定势,大嗓门不是天生而成,不是周围声音太吵,用这些理由搪塞的都是推辞甚至是强盗逻辑;这种定势就是理所当然,作为旁人而观,实则可悲。

  当然这个人群的素质问题本来就是社会的一大“公害”,他们或许是文化程度不够高或者怎么的,这当然不是看不起这些人。这些人的素质提高如果较一般人慢的话,那也大可不必担心。怕就怕一旦长期持续性地固定在无所谓的思维定势中,任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他们都无动于衷,这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了。

  归根到底,这是一种自私心理导致的行为。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可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克服。

  自私的心理调适有如下方法:

  1、内省法 这是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就是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而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学习,对照榜样与模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多作利他行为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性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