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当各国人们都在分享着获奖的喜悦时,而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却再一次与诺奖无缘。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渴望,用这句话来说明中国人的诺奖情节再适当不过了。有人指望诺贝尔奖进行改革增设获奖项目;有人批判诺奖评选不公正;有人说是文化歧视的结果;有人说是识形态的对立导致评委的偏见……

    不管国人怎样发牢骚,得不到就是得不到。诺贝尔奖作为一个国际性顶级大奖,其公正性是无庸置疑的(至少说国内那些靠人情、面子、政绩发放的奖项永远也不敢与之相比的),这样一个不受国界、种族、性别、年龄、肤色、形态等限制的奖项还遭国人的置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有人总是大吹大擂我们民族的科技实力怎样怎样,论文发了多少多少(在前不久举行的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就明确指出,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其依据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数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网摘),可就是得不到诺奖的垂青,说明你的科研实力就是不行。诺奖作为国际顶级奖项,只垂青那些在基础科学领域(绝不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这一点国人应想清楚)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创造性的成果。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那些所谓科研成果,大多是步别人的后尘,要不是东抄西摘,就是重复别人已走过的老路;还有那些所谓的论文,看起来真好像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 仔细一看原来都是相互抄袭、拼凑,用“全国山河一片红”来解释这一现象最适当不过了。据有关人士估计,中国每年公开发表各种所谓科技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纯粹是垃圾。

    也许有人会辩说,我国在一些领域的确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得不到诺奖是因为其评奖的范围太窄。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在一些领域的确取得不小的成就,但这与诺奖本身无关(你总不可能叫人家专门为你设置一个奖项吧)。中国所谓的科研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永远与政治连搅合在一起(而科学最宝贵的精神就是独立与自由),领导说了要研究什么课题,“科学家”们便不遗余力打攻坚战,直到最后圆满的完成任务。试想当科研变成了任务,这样的研究还会有多少创造力呢?科学研究的课题与方向本来应有科学家们自己提出决定,但现在却变成了科学门外汉的领导布下的作业,这样研究下去难道说还想让别人诺奖评委会特别照顾你?

    也许有人会想,我们在科技上比不别人,那在文学上总该抱个大奖回来吧!殊不知,在文学上我们离诺奖的距离更远,不知别人怎样看,但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那些所谓的文学作品实在不敢令人恭维(笔者很少读国内的“文学”作品,如朋友们有异议还请见谅),要不是翻来覆去的歌功颂德,就是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争霸天下等之类,再不行就干脆来个下半身写作,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国内的所谓文学作品,尽管新作不断,但令人惊奇的是内容都是那么相似,而且从写作手法上来看真好像是出自一人之手。另外这些大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要不是反复的说教,就尽说些庸俗至极的东西,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更谈不上有什么精彩的了。有人总要说得不到文学奖的原因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文字的独特,或者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我看未必,每年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只能奖给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你都没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怎能叫人家特别照顾你呢?你以为是在国内领导一发话,这奖就定下来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拿不出优秀的作品来,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具备文学方面的才华(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而是中国人的思想被禁锢的太死了,多年的出版审查制度早也扼杀了国人的思考能力。长期以往,没有思考的自由,也就封闭了国人的想象能力,当然也就没有优秀的作品产生了。再加上中国的教育体制,在某某思想的指导下,总是要把原本具有鲜明的人,培养成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工具,既然培养出来的人都成了工具,那写出来的所谓“作品”,那当然也是一个样了,哪里去找有造性的作品呢?

    至于在和平奖与经济学奖方面,国人更是望尘莫及了,在这里笔者就不作详细的论述了。无论国人对诺奖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但永远也改变不了诺奖评委会公正的意志。作为传承了数千年优秀文化的华夏子孙,当务之急不应是考虑如何去夺奖,而是应冷静的反思我们民族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没有教育文化领域的改革,没由思想的彻底解放,没出言论出版的自由,你有再高的热情也只能是热情,你对诺奖的情结也始终只能是一种情结。

  中国人对诺奖的情结,并不只是对于得不得奖的问题,而是你这民族在科学文化上能不不得到国际上泛认可的问题。而诺奖作为国际公认的最高权威(这种权威绝不是谁授予的,而是其长期以来的公正评奖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对评判你这个民族的实力有最充足的发言权,所以才为成为国人那解不开的心结。

    或许哪一天,终有某个中国公民登上诺奖的领奖台,相信这不只是一个梦吧……

  杜洪毅

  2009年10月8日落笔于棠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