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研究汶川地震幸存者大脑发现,受地震的影响,他们大脑中与调节情绪有关的区域功能发生了改变,这一发现为心理疾病找到了生理指标,有望用来客观地诊断和评估心理疾病。这一研究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
汶川地震发生后,川大华西医院吕粟、龚启勇、况伟宏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对重灾区44名幸存者的大脑进行研究,评估他们的心理状况,首次发现人们在应对巨大灾难时,大脑内负责情绪和的功能系统在短期内(25天内)发生了客观的功能改变,即局部脑功能增强,而系统的协调性减弱。该研究成果为正常人在遇到灾难后发生的抑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机制提供了客观的功能影像依据。
即将发表的论文题为《高场磁共振显示中国8级地震幸存者的脑功能改变》。该论文第一作者吕粟告诉记者,现行的心理疾病诊断,一般是让患者接受问卷调查,以此得出诊断结果,这种方式主观性太强,有可能存在隐瞒、撒谎、回避甚至假装等影响诊断结果的情况;而直接根据大脑功能的改变来诊断病情则是完全客观的,这种技术一旦应用于临床,将是心理干预上的一大突破。
该课题负责人之一况伟宏教授说,虽然研究成果即将发表,但是要用来诊断和评估心理疾病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发现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例如,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们可以通过这项技术来发现产生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和介入治疗。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