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兵不厌诈”,典出《后汉书·虞诩传》,说的是东汉将军虞诩运用增灶计、制造不断获得兵力增援的假象、迷惑羌族军队、迟滞羌军机动的故事。兵不厌诈,是军事谋略斗争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早在《孙子兵法》里就有类似的论述,如《计篇》的“兵者,诡道也”、《军争篇》的“兵以诈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就是要求指挥员要善用计谋欺敌,而具体从心理战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把握敌人心理特性,巧用心理欺骗,对敌实施诡诈心理战。
对敌实施诡诈心理战,就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为前提,通过某种欺骗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或是作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或是对假象疑惑、延误行动时机等等,从而使敌人按照己方预期的意愿行动,达成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局势,陷敌人于被动之中。克劳塞维茨一语道破了诡诈心理战的本质:“ 使用诡诈的人要使被欺骗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错误。这些错误在最后造成一种结果,使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诡诈心理战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发送信息、诱敌联想和迫敌行动这“三步曲 ”。具体说来,就是实施诡诈的一方向敌方发出诡诈信息;敌人在得到信息后,依据其心理惯性,按照日常经验,作出相关的联想,并依据这种联想,进行推理和决策;实施诡诈心理战的一方不断地传送心理信息进行诱导,强化敌人的联想和决策结果,从而使其陷入己方设计的心理陷阱,最终作出有利于己方的行动。从虞诩增灶的战例来分析,虞诩扬言朝廷将发大批援兵是为增灶铺垫,每日增挖灶炕,则是进一步向敌人传递增兵的信息。这两个信息前后一致,就使羌军对汉军即将增兵的这个“事实”确信无疑。在得出汉军即将增兵的推理后,为了确保部队安全,防止遭到汉军援军伏击,羌军作出了暂不进击的决定,这正达成了虞诩实施心理欺骗的目的,使其率军安全进入武都郡。
对敌实施诡诈心理战,方法很多,除了以弱示强,还有以强示弱、以真示假、以假乱真等形式,其中“假演习之名,行突袭之实”是现代战争中一个较为常用的战法。1968年,苏联以演习为名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军事集结;1973年,埃及运用多种手段制造演习假象,掩盖战争企图,使以色列作梦也没想到它会在最具欺骗性的“赎罪日”发动第4次中东战争。
不管采取哪种手段和方法,实施诡诈心理战的核心都是在不让敌知我虚实的情况下,主动给敌造成心理错觉,诱敌作出错误决策,采取错误行动。不过实施诡诈心理战,不能机械教条,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条件、敌将领的心理秉性而定,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