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理世界

  陈仲舜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及心理咨询专家。1982年陈教授在天津医大附院开设我国第一家心理咨询门诊,1987年又创办了我国第一条心理咨询热线,现任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心理救援协会成员。在他从事心理医疗、教学和研究的近50年间,撰写和翻译了近300万字的文章,主编了《大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其调适》、《》、《精神卫生》、《心理治疗指南》、《心理咨询百科全书》等专著。最近,陈教授将其10余年来从事心理咨询的部分录音和随访记录整理成册,出版了《陈仲舜心理热线咨询手记———心理卫生科普丛书》。这一期,我们请陈教授和丛书的责任编辑费晶玲女士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套丛书。

  主持人:心理学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新的理论、不同门派的心理学不断被“引进”,就目前国内图书市场来说,有关心理学的书也很多,这套心理科普丛书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

  费晶玲:近年来,图书市场确有“心理问题热”的趋势,但从科普工作者的角度看,这些书或是百姓读不懂的心理学专业书,或是不能解决百姓实际问题、缺少心理分析的热线实录、隐私揭秘等纪实类书,而像这套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既有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综合知识,又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实践的专业人员写的大众心理科普书却很少。不仅如此,书中有许多鲜闻罕见的实列,这为我国心理卫生保健事业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资料。

  陈仲舜: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发展较慢,人们对心理卫生知识知之甚少,许多人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不知道影响他正常生活的某些特殊行为是病;也有的人将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讳莫如深,讳疾忌医。撰写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人们增强心理卫生的自我保健,了解心理咨询的内容、发展方向,懂得什么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倾诉、抚慰、渲泄、疏导和心理治疗。

  主持人: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那么,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丛书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的?

  陈仲舜:这套丛书汇编的300个实例是从10余万个热线咨询内容中凝炼、综合出来的,它们几乎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我从事心理热线咨询的10多年时间看,心理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各型心理疾病的治疗咨询为主,第二阶段以社会心理问题为主,第三阶段则以婚恋家庭、青少年心理发展、性问题等为主。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分成六个主题,分别从婚恋生活、心理疾病、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障碍与失衡、性心理困惑和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主持人: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我们的心理咨询是否延用了西方心理咨询的模式?

  陈仲舜:不是。我们的心理咨询与西方的大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国情不同,道德水准、社会价值不同。国外一般采用咨客中心主义,我们是以医生为中心的。所谓咨客中心主义就是当事人中心主义,心理医生通过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使当事人摆脱心理矛盾,避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达到健康人的心态。至于当事人该如何面对现实,心理医生不去干涉。我们的心理咨询既要帮助当事人回到健康心态,也要干预当事人的行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干预当事人行为而使其回到常态的。例如婚外恋问题,许多人之所以来咨询,实际上是因为无路可走了,这时,心理医生只有给他指出出路才能真正排除他的心理障碍。从大量的咨询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个解决婚外恋的一个模式:30岁以下的劝其离婚,30~45岁者劝其忍耐,50岁以上者劝其分居。这似乎有些公式化,但却十分有效,符合国情。

  主持人:据说看过这套书的人都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或多或少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对号入座。

  陈仲舜:其实,阅读心理书籍也是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一向以含蓄著称的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指导方法。如果有些读者能够自己对号入座,对心理问题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或者尽早找到心理医生,得到帮助,那么,我写这套书的初衷也就实现了。

  费晶玲:这套书所选实例由于是从10万个咨询案例中精选出的,所以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例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问题。许多少男少女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其心理发育往往迟于生理发育,感情容易受挫。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大起大落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与青春期发育有关。如果家长们了解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殊心态,掌握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就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危险期,培养出一个健全人格的孩子。再如,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性无知问题、夫妻关系失和问题等等,都具有普遍性。

  主持人:心理健康是人类对健康的更高追求,愿广大读者能从这套书中受到熏陶,在人生道路上留下更加健康、坚实的足迹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