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军事中的心理战术,是军事学家惯用的。
运用心理战术为军事斗争服务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军事家孙武就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条原则已被历代兵家奉为圣典,这不仅是关于战争的认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战术指导原则。近年来新发现的《三十六计》,更是一部心理战术内容极为丰富的兵书。
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战术。毛泽东同志善于灵活、巧妙地利用地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叫敌人乖乖地听从我们的调遣。如红军“四渡赤水”之后,为了将滇军调出云南,让开我北上的通道,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佯攻贵阳,并到处张贴“攻下贵阳城、活捉蒋介石”的标语。当红军直逼贵阳城下,袭击贵阳机场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竟信以为真,吓破了胆。他一面叫宋美玲烧毁文件,一面电令龙云亲率滇军日夜兼程奔赴贵阳保驾。这样,滇军被调走了,云南的大门不战自开。红军趁机挥戈北上,终于摆脱了十几万敌人的围追堵截。
以心理战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或摆脱困境的范例,举不胜举。总而言之,心理战总的原则是合理运用军事心理学的一切成果,利用一切手段使我军将士的心理状态与武器装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我军的最大战斗力,削弱敌军的战斗力。主要有:
1.出奇制胜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尽早决战,这是心理战的重要原则。即在我军有了充分的准备,士气十分高涨,而敌军的兵力、体力和技术等尚未达到作战的有效结合状态的情况下,将攻击的矛头指向敌军防守不严、力量薄弱和无法急救的地方,破坏敌军的行动计划、技术战术体系和正常心理状态,挫其锐气,伤其信心,定会事半功倍,从而使我军取得师出必胜的战果。
2.瓦解敌军斗志 给敌军施加心理压力。通过各种手段鼓动敌军的厌战情绪,麻痹敌军的警惕性,转移敌军的注意点,使敌军的心理状态发生混乱、惊慌、不协调,削弱敌军的士气。在战争中对敌军施加心理压力,如噪声、某些宣传等,增加其心理负担,使之陷于紧张状态。敌军一旦有了心理压力,就会出现神经过敏,疑神疑鬼,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直到自相惊扰,草木皆兵,打乱部属,最后必然招致失败。
3.设法消耗敌军的精力 在军事行动上,消耗与摧毁敌军的精力是又一条战略原则。如短期决战未能分出胜负,必然要发展为长期的消耗战。为了消耗敌军的精力,就要向他们不停的攻击,追使敌军不得不进行长时间的防御,从而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并选择敌军的薄弱点反复攻击,使他们不得不在兵力和装备的配备上进行调整,以造成严重的精力消耗。
4.鼓舞我军壮志 通过战前动员和战前心理训练,将全体参战将士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临战状态。在战斗中,通过宣传我军的战绩和敌军必败的态势,进一步激发全军将士的决战决胜气概。打仗时,战士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到有些焦虑不安。针对这一点,指挥员可通过暗示的方法予以纠正。暗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一番鼓舞斗志的思想动员,一句支持、安慰、赞许、激励的话语,都能减少或消除其紧张情绪,恢复他们心理上的安定,无疑有利于克敌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