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深层意义上来说实为一种文化的变革和整合,在新旧文化痛苦的冲撞与合理的对接过程中,改革的风险与困难骤增,心理变异也随之跳出了“魔匣”,不但侵吞着改革所催生出来的新文化的成果,而且侵蚀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严重阻碍着文化的现代化。捞、宰、蒙、拖、躁、收就是心理变异的六种代表,须引起社会足够的警觉。
捞,这种心理变异是滋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土壤。“捞”的前提是“有权有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是“捞”心理的集中体现。他们往往乘改革之机大捞一把,在肥了自己的同时却败坏了改革的名声。因为有权,就有条件“寻租”──获不义之财;因为有权,就有可能“设租”,为“寻租行为”构筑“安全通道”。因此,“捞”这种心理变异危害力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反腐倡廉必须从体制环境中铲除“捞”的土壤,杜绝这种心理变异。
宰,如果说“捞”这种心理变异反映的是权力腐败的话,那么“宰”这种心理变异就是职业腐败的显现。宰,往往是凭借对某种物资的垄断和凭某一部门特殊地位和性质,以追求“宰”的收益。例如,一些警察乱罚,即属此类。这不仅是警风不正的表现,而且是产生职业腐败的重要根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东莞市已对各项行政收费和罚款实行收支分开。一方面,所有罚款要严格使用市财政局印制的发票并到市财政局和镇财政所设立的专门窗口缴交,执罚单位和个人不能直接收款;另一方面,实行财政养警,解决公安政法机关经费不足的问题,保证使之正常运转。
蒙,蒙即骗,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搞市场经济就可大行其骗,以“蒙”发财。假昌伪劣商品屡禁不绝,行骗大盗铤而走险,就是这种“蒙”心理变异作祟。市场经济绝不是欺骗经济,而恰恰是信用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同时也是树立独立性、自信心、讲信用、廉洁知耻等一系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仅有制度变革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新价值观作为根基,而新文化的整合与培育旷日费时但又至为重要。可以说新文化的定型之日,就是“蒙”这种心理变异的毙死之时。不过,现在需要强化法制,对“蒙”心理和行为加以整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拖,从小集团、小团体和个人既得利益出发,对该进行的改革,对该办的事情拖而不改、拖而不办。这种心理变异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其危害不容低估。提高改革和工作的效率必须与消减这种“拖”心理紧密联系起来。
躁,这是一种社会的心理躁动,表现在改革上就是急于求成。认为改革中政府操纵力法力无边,忽视民众的承受力。1988年中国的“价格闯关”,“500天”实现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沙塔林高速改革”计划均属此类。这种“躁”不仅无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且会将改革引入险境,乃至前功尽弃。
收,这种心理变异是“躁”的另一极端。表现在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习惯于动用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试图用“新集中主义”来解决一切难题,然而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格局中,过份地“收”(权力和利益)──作为一种心理变异,只能将改革引入歧途。
这六种心理变异祸及社会,危害改革开放,不消除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怎么会有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文化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