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剖析:异乡游子春节回老家的七个理由

  文:韦志中

  1、亲情是一个人的最原始心理依恋

  每个人都有心理依恋的需要,这其中即包括两性之间性心理依恋,也包括血缘的亲密依恋,还包括社会中人与人相互支持和认同的社会心理依恋需要。

  在这三个心理依恋中,尤其血缘的心理依恋最原始,远在他乡的游子,回到故乡见到父母与亲人,是对心理依恋最好的满足,曾几何时,我们发现现代人内心空虚和寂寞感,比过去增加很多。大多时候我们用理性压制着内心的最原始,最不可或缺的需要,在追求物资财富和自我实现的路上,忽视了内心的需要。

  2 、家的认同对自我帮助有多大

  有的人大学毕业,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有的人能够离家多近就选择多近。有的人谈起故乡两眼放光,有的人谈起故乡牢骚满腹。无论是爱的表达,还是恨的倾诉,我们都可以清晰发现这其中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对家的爱,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家的认同。

  岂不知这种认同就是形成自我价值感,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在家中形成自我,我们对自我的认同又受到家的影响。回家,可以让我们更认同自我,和自己的心走的更近去体会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春节回家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态度。

  3、换一种环境是换一种心情的最好方式

  常年走都市异乡,我们很想换一种心情,于是,有的人背起行囊去旅行。把旅行的终点站选择在家乡吧!这里是最能让我们换一种心情的地方。对,就是把回家当成一次旅行,为了换一种心情的旅行。

  4、有“年”才有炮

  传说中有“年”才有炮,而现在我们发现没有炮,我们也很难感受到“年”了。我的家乡是可以自己放炮竹的地方,每年春节我都买上几百元的炮竹,春节晚会过后倒计时的声音结束,就是我放炮赶“年”的时候。回家能感受到“年”的存在,因为有炮。

  5、老朋友见面满足社会依恋需要

  在第一个理由里面,我们说到心理依恋,其中就包括社会心理依恋,如果一个人伤害了别人,我们就惩罚他不能和别人进行更多的互动。这是对一个人社会心理依恋需要的剥夺,是很残酷的。岂不知现在社会很多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自己的这种权利,从而缺失了自我的这种心理需要。我们每天见到的都是工作关系必须要戴着面具才能见面的人,以及那些从来都没有见过面,却说很多比见面还说的多的“网友”。

  回家可以见到原来从来没有利益冲突时候,相识的伙伴,也许已经岁月更迭、人面桃花,但面具也比现在少几层。我们需要有一个地方不戴面具,我们需要有一些关系不需要面具,我们需要有一些时间没有面具。反之,我们快乐不知道要少多少分,回家吧!联系一下曾经的伙伴,随便说几句。仅仅是这个过程我们已经很受益。

  6、  给孩子的最好道德教育

  我是做心理学工作的,我认为一个人对长辈父母最大的孝就是“依随你心”。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爱,父母亲内心深处渴望儿女平安顺利,渴望在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全家团圆,我们去做,就是最大孝道。这个过程也是在用“行为教育”的方式教育我们最愿意付出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学习道德教育重要一课的时候,就已经不知不觉中为他们的未来种下了幸福的种子。

  7、 祭祖安慰潜自我

  尽管“集体潜意识”的心理学观念,还可能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做一些“仪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过年了,回家不仅仅看看活着的家人,还可以去看望一下身体已经离开我们的,那些我们的亲人。或者请他们回家一起过年,或者给他们的房子修理一下,又或者是送些过年的必需品。这是一个人的文化心理需要,这个很重要,在最近几年我所接待的神经症患者里面,我们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们的症状是和生命分离有着重要关系。回家过年,看看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看不见的“潜意识”一些安慰。

  生命是一次旅行,先爱自己还是先爱别人的问题,我们可以放下暂时不去计较,只要我们去做其中一种,我想两种目的都能达到。

  作为在家乡生活十六年,在外面生活十七年的我,我更愿意分享我的观点给和我有着相同经历的兄弟姐妹,我们今天的现象是改革开放之后必然现象之一。我庆幸生在这个好时代,更呼吁用科学的方式来爱自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