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丽的儿子今年才两岁,正是需要母亲疼爱的时候,可静丽却总是千方百计地躲开儿子。她经常会找各种理由在外面磨蹭很晚才回家,早上又总是故意等到婆婆送儿子去幼儿园了才起床。静丽这样费尽苦心地给儿子制造一个妈妈不在家的假象,到底是为什么呢?
阿果:为什么要躲着儿子,他那么小?
静 丽:是那段时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跟我在一块老哭闹。他平均哭两个小时,最长时间能哭四个小时。 都是很小的一些事情,没有满足他,没有猜对他的心思,他就开始哭。
阿果:跟别人在一块没事,就是跟你在一起就这样?
静 丽:对。家里人都说只要我一走,他玩得可好,可开心了,跟这个说说,跟那个说说,叫叫这个,叫叫那个。但我要是一回来,他就没那么兴奋了。
静丽告诉我们,儿子的教育问题让她非常头疼。这两年,丈夫在外地读研究生,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只在周末的时候教一些学生画画。可就是这样还没教育好孩子。两岁的儿子很任性,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静丽觉得自己很失败,不得以才开始躲着儿子,可是她又觉得,这样儿子好像对她产生了一种排斥的情绪。
静 丽:那天偶尔在路上碰到他,他眼泪两行,我赶快抱着安慰安慰他,一直相处得特别好,好像正常的那种感觉。后来我们俩在一块玩,刚开始是他自己玩,让我配合他,然后让我来撒纸片,撒完以后他再装到我手里边。这样玩了有七八次,我不耐烦了,他装到我手里边以后,我没等他扭过身去我就撒了。这样就不高兴了,他扭过脸一看我撒了,马上脸一沉,也不说了。
阿果:他生闷气?
静 丽:对。然后我就拉他说对不起,妈妈撒早了。再撒一次,妈妈等你扭过身再撒,好吗?可是已经晚了,他之后闹了一个多小时。他就说:“妈妈走”,他就撵我走。后来我看他挺坚决的,我就说妈妈先出去,你等一会儿,你不哭了妈妈再回来。他就不让我走了,还让我坐着。
李子勋:你很伤心是吧?你觉得孩子赶你走意味着什么呢?
静 丽:是的,他不是玩笑话,说得特别坚决。
李子勋:你觉得你不是一个好妈妈,还是别的?你把这些告诉你先生了吗?
静 丽:我跟他说过。
李子勋:你曾经听到别人说这个话吗?对你,或你的先生说过吗?或者你小时候你妈妈对你说过吗?
静 丽:这个我倒是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可是儿子说得特别坚决,我感觉他特别伤心,特别可怜。他说让我走的时候,我就赶快抱着他。之前我们老说不要他了,其实我特别不愿意说这话,但是没办法他哭得时间太长了。后来我们不说那种话,当时我就抱着他,我就使劲抱着他,我说妈妈不走,我说以后你哭妈妈也不会走。我说了这种话以后了,他就挣扎得没那么厉害了,但是他还是不高兴,还是让我走。我说妈妈带你一起走,我这样一说,他好像就不推我走了,他马上就顺从了,就躺在我怀里,还有点哭,但是他已经不推我了,当时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儿子这样缠着妈妈,又排斥妈妈,让静丽无法和儿子相处。为了找出静丽和儿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在演播室录制之前,我们进行了一项行为观察实验。除了静丽母子之外,我们还请来了2岁男孩赫赫和他的妈妈。实验在一间堆满玩具的小屋里进行,我们首先要求母子一起进入房间,5分钟之后,工作人员会示意妈妈离开,让孩子独自一人留下,再过5分钟,妈妈会再次走进小屋。我们会纪录两对母子的表现,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接受测试的是静丽和儿子源源。
进入房间,源源并没有被玩具吸引,他始终不肯离开妈妈的怀抱。3分钟后,在妈妈的鼓励下,源源终于拿了一只小海豚。5分钟后,工作人员示意妈妈离开小屋。源源一边哭,一边拽着妈妈,走出了小屋,实验没法继续。实验室外,源源一直哭了二十分钟。
接下来,赫赫和他的妈妈接受测试。
赫赫一进到小屋,就奔向了玩具。5分钟后,工作人员示意妈妈离开了小屋。妈妈离开后1分钟,赫赫开始叫妈妈。却没有放下手里的玩具。妈妈离开后2分钟,赫赫又叫妈妈。赫赫着急了,妈妈进来。看到妈妈回来了,赫赫又开始玩了起来。
阿果:静丽,你看到这两个孩子不同的表现吗?你觉得别人的孩子跟你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静 丽:我觉得其他孩子挺成熟的。
李子勋: 其实这个测试主要是测一个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就是依恋关系。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讲,是孩子分离性的关键,就是和妈妈开始产生分离。这个孩子,你看他大概等了两、三分钟或是三、四分钟开始叫妈妈,但是他叫了一会,焦虑会慢慢增高,直到最后他就开始大声喊:“妈妈快来”。妈妈来了以后,他并不在乎妈妈。这类两岁的孩子是正处在探索世界信息和继续想依恋妈妈的这样一个情绪里面,他有一个双向情绪。但是在这个实验室里面,静丽的孩子一步不留,一步不停,就必须眼睛看到妈妈。这个孩子看起来不是有分离或者有独立的能力,而是看起来要比其他两岁孩子小得多,像一个一岁以内的孩子,像是一个没有完全和妈妈分离的孩子。
阿果:这种状况怎么形成的?
李子勋:有三种假定:依恋比较深的,最常见的是妈妈对孩子的依恋。从刚开始我们说到静丽,她就开始流泪,这看得出来实际上她内心割舍不下孩子。所以在处理这个依恋情绪的时候,她从中是一个获益者。那么从家庭来看,背景资料说先生两年没有回来,是吗?
静 丽:他放假回来。
李子勋:丈夫在外面上学离得很远,不能及时地安慰她。因此第二个可能性就是我们经常谈到一个家庭的病理现象:妈妈比较冷,比较理性,做任何事情都特认真,特刻板。比如孩子被妈妈抱的时候,他不高兴,不舒服,他就挣扎。妈妈就说你不希望我抱吗?就把你扔下去?
静 丽:他觉得我让他自己玩,或者不愿意跟他在一块的时候,他可能会抱着我的腿。
李子勋:第三个可能就是,妈妈过分地情绪化,一点点小事就爱生闷气,爱闷着。但是有时候会周期性地情绪发作,比如骂孩子,甚至打孩子。
静 丽:我有这个倾向。我跟我老公打电话曾经说过,我说这段时间情绪不太好,情绪不好的时候就特别烦。儿子缠着我,我不让他缠,他就越要缠,然后他会哭,哭得我烦了,就开始骂他、打他。
李子勋:一旦爆发完了,妈妈又开始伤心了,觉得对不起孩子。
静 丽:对。
李子勋:孩子哭,实际上是感受到妈妈内心情绪的压力以后在释放自己的情绪。
阿果:为什么妈妈这种矛盾信息会造成孩子更加依恋?
李子勋:因为孩子的成长动力,来源于他的满足:亲密关系的满足和温饱照料的满足。像静丽的家庭,孩子的关系是跟母亲建立的,如果母亲情绪是波动、变化的,或者母亲有些依恋,有些补偿情绪,比如说补偿先生不在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对应来发展他的行为色彩,他就变得对妈妈依恋,暴躁、推、拒绝、同时又渴求,而且不能得到满足。
阿果:就像孩子吃饱了,他就不再要吃了,但是吃不饱他就一直要吃。
李子勋:因此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幼稚,惟一知道的就是害怕失去母亲。
阿果:那静丽你能理解这里面的关系吗?为什么孩子专门对付你?
静 丽:我觉得李老师说得有道理,这些我以前也想过,也感觉得到,我就觉得孩子跟我在一块特别没有安全感,他总是害怕我突然走了。
心理专家认为,儿子对静丽这样既依恋又排斥,可能有三种原因。第一,妈妈怕失去儿子;第二,妈妈比较刻板,读不懂儿子的心思;第三,妈妈太情绪化。究竟是哪个原因呢?心理专家给静丽做了一个投射测试。
李子勋:有一个场景:非常强烈的阳光,但阳光没有颜色,它下面是一大片云彩,但云彩没有把整个天遮住。在太阳下面是一片禾苗,你看了这副图,你来编一个故事。
静丽:我觉得云彩下面那片禾苗可能长得比较小,其它能接受到阳光的禾苗可能壮一些,整个的土地显示有一个云彩的形状。
李子勋:感觉到没有。
阿果:其实那个云彩是飘动的,它不一定总是影响那一块禾苗吧?
李子勋:它有多种解释:一个是阳光太大了,禾苗都晒蔫了,云彩飘过来,为禾苗挡挡炙热的阳光。或者说这块土地需要水,尽管阳光那么大,但是乌云带来了细雨,这个地方马上就会被春雨浸湿。大家都可以这样编。其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阳光、爱,爱就是阳光。乌云、情绪、禾苗就是孩子的欲望,或者是成长的孩子。假设我们把这三者做这样的投射,那显然她说的云彩是阻挡了孩子的成长。那么这个云彩是什么?显然就是静丽内心的情绪,不好的情绪,使孩子失去了爱的照耀。
静 丽:对,我觉得因为我本身耐心差一点,我想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就特别烦他,觉得他特别妨碍我。
阿果:再有先生不在身边,自己带孩子可能也会觉得比较烦?
静 丽:对,老一个人带,也有点儿烦。
静丽说,自己才29岁,每天只能在家照顾孩子。以前在广告公司工作,虽然辛苦忙碌,却很快乐。但是现在不上班了,生活的重心只剩下儿子,静丽感觉很失落。再加上丈夫又不在身边,找不到人倾诉,不知不觉,烦躁的情绪就总会周期性地发作。但是静丽没想到,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孩子。
静 丽:我最担心的是他的心理。前段时间,我就觉得孩子特别没有安全感,那段时间我们又老说不要他了。其实我特别不愿意说这个话,当时真的是实在没办法。
李子勋:实际上如果爸爸在这个时候回来,可能你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爸爸应该来分担对孩子的情感,形成一个三角情感,就是爸爸、妈妈、孩子,形成一个平等的亲密关系。
阿果:如果把孩子从妈妈那稍微扯开一点,要发展和妈妈之外的其他人的关系?
李子勋:对,这是由于你们家庭的客观原因,你的丈夫在外面工作。其实奶奶也是可以扮演这个角色的,但是你跟奶奶之间的关系就值得思考,你们两个的关系应该是亲密无间的。
静 丽:那倒没有到亲密无间的地步。
李子勋:如果你跟奶奶之间并没有很深的交往,至少儿子没有感觉到你们各自为政。那到奶奶这儿来就等于失去了妈妈,到妈妈这儿来就失去了奶奶,这就不行,必须让他感觉到你们是一体的。
静 丽:一般他去奶奶那儿的时候,都是因为我没时间,或者我有事,我没事的时候都是跟着我。
李子勋:我觉得可以这样,等孩子两岁以后可以上幼儿园。
静 丽:已经上了一个多月了。
李子勋:继续上,因为上幼儿园有一个补偿功能。老师可以分担小半个妈妈,尤其是好的老师,带的孩子都挺阳光的。因为老师注重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妈妈心疼,妈妈的行为就会常常走形,而且幼儿园的阿姨是受过训练的,他在处理孩子哭的时候会走形。
静 丽:下次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我可不可以给他一种承诺,说妈妈再也不会离开你了,让他平静下来。我可以这样说吗?
李子勋:可以说。你把他抱起来,然后亲他的脸。
静 丽:他不让我抱,他要哭起来的话,他就挣扎不让我抱。
李子勋:这还有一个过程。你得微笑着看着他,微笑就是说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事,该接电话还是接电话,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阿果:可孩子过一会儿还会那样。
李子勋:那你马上又回来,又温柔地看着他,甚至你可以找一个录像机录下来。当儿子不高兴的时候,你告诉他你不用哭,我放你,然后放开他。当他看到你的时候就会感他,让他笑笑。你不要把哭看成重要的事情,而是把他的哭看成是他的爱好。你哭也好,不哭也好,妈妈会按照稳定的方式和他接触,孩子慢慢就会放弃这种幼稚的跟妈妈的关系。
静 丽:对,我应该这样,我觉得我应该能够做到。
阿果:好,谢谢静丽到这儿来讲自己的故事,也谢谢李老师的指导,观众朋友,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