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艺术治疗的领域有两个主要取向:
一、艺术创作便是治疗,这种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二、若把学习艺术应用于心理治疗,则学生所生产的作品和关于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艺术治疗的两种取向,一为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在此模式中,艺术成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配合当事人对其创作的一些联想和诠释来舒发其负面情绪,解开心结。另一种取向则倾向于艺术本质。透过艺术创作过程,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净化情绪的效果。这两种取向,都是把艺术当作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让当事人能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和讨论,使其人格获得统整。
在美国,以治疗为取向的艺术教育课程多种多样。最近,著名心理学专家帕雷塔(Paletta)撰文指出了这些课程的实际目标:
1.发展手部的操作技能。
2.发展动作的模式。
3.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
4.能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
5.鼓励观察。
6.识别环境。
7.刺激想像。
8.鼓励自我认同,强调创意和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绘画治疗是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方法是让个案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企图将混淆的心、不解的感受导入清晰、有趣的状态。也就是说,绘画活动提供一种具体而非语言的媒介,透过它可传达他的与潜意识,且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有价值的功因。(Dalley,1984)个案将内在想法体呈现出来,再依投射理论做诊断及治疗。
(1)材料
图画纸(四开、八开),铅笔,蜡笔,彩色铅笔,彩色笔,签字笔,水彩等。
(2)导入
自由画:“你可以随你自己喜欢画你想要画的东西”,“请你将你现在突然想到的或现在在想的事情画出来”
课题画:家族画、动力家族画、分割画、树木画、树屋人画等。“请你将你的家人每个人都有在作什么事的情形画出来”。
(3)制作
以四十分中为限。治疗师可坐在个案的至对面或九十度的地方。在不打扰个案创作的原则之下可和个案交谈。
进行方式
(1)创作活动
在绘画的创造性活动中,提供当事人在一个孤立的环境感觉中,去自我反映,并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中。
(2)分享讨论
创作完成后,则是将焦点投注到作品上,并开始讨论与分享,如:当事人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主题讨论的范围可以从个人的困扰或其内在心灵深处为出发点,亦可以仅止于较表面或外显快乐的部分,均依治疗的目标来决定。
Liebmann(1986)以结构、非结构形式来进行团体。每位治疗师可依团体之目标与特质来决定团体的形式。
Nucho(1987)认为团体进行可分为四阶段,即暖身、创作、讨论、分享和分析,而此四阶段在时间的分配上会一治疗对象年龄层的不同有所差异。
绘画的治疗功能
★绘画
◎是游戏:一搬来说它不被限制,任凭画者随意画,其真髓中已包含游戏。
◎是梦:在一张纸上已同时呈现意识与潜意识的欲望。
◎是现实:个案所呈现的画通常都是他当时所关心、担心的事。
★运用绘画的领域
◎当作测验:用绘画评断IQ、人格。
◎作沟通的手段:补足语言的限制,绘画的象征帮助个案将感受到的,却无法用言语说出的情感表达出来。
◎探寻情感的手段。
◎了解个案及其时空的位置关系。
★自由画——培养与平衡的感觉。课题画——发展伦理感及观察的精神。
◎不管主题是自选的或被指定的,其解释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
◎当来谈者发现透过绘画为自己创造出一种象征,并因而从痛苦的精神状态中获得解脱时,就会在以后情况变得更糟糕时再次用这种解脱方法。
★透过象征来谈者获得独力性的成长,通向心理成长,在绘画中呈现内在的“我”,最后发现永恒未知和永远陌生的东西——心理生活的秘密的基础。精神分析倾向的治疗师——鼓励“内在经验”的“图像”表达。
◎艺术是从潜意识中释放出来的一种“自发性心像”(spontaneousimagry)的过程。
◎人类源自潜意识的最基本思想与感情,以意像而非文字表现艺术治疗的过程。(Naumbury,1958)
★艺术——非语言的工具,企图将混淆的心、不解的感受导入清晰、有趣的状态。
◎此活动提供一种具体而非语言的媒介,透过它可传达他的意识与潜意识,且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有价值的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