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行障碍“表现、治疗、护理”全解

儿童或少年期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包括反社会、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

您需要了解的知识

1.社会因素

1)随着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改变,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盲目追求“高消费”、“性解放”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盗窃、乱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2)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期紧张、单调的生活,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学业失败、情绪沮丧、意志消沉,也影响心身发育和形成的健全人格。有时患儿不能通过合法途径达到目的时,挺而走险,采取暴力行为导致犯罪;

3)教育是发展智能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手段。过早失去学习机会必然影响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约束能力,追求效仿不良刊物和媒体的暴力或色情场面,会导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

1)父母角色不良,缺乏权威和责任感;

2)亲子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子女多自卑、退缩,和适应社会能力差;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分溺爱和迁就,或过分严格、虐待,或粗暴;

4)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如酗酒、性犯罪等;

3.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反社会行为倾向可能与遗传有关;

2)个体素质:在违法少年中,素质类型大致有:①好交际、渴望刺激、冒险和情感易冲动的外向型特点;②神经质、焦虑、不安、担忧、易激惹等情绪反应;③孤僻、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环境倾向;

3)智能因素:智能落后者的分析、判断、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均低,容易出现兴奋和情绪不稳,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可以发生离家、逃学、纵火等行为,并容易受人教唆而犯罪。

童年和少年期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

主要为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较常见的有:

一、轻度品行障碍

1.自我中心,经常说谎,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不服从;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好支配和指责他人,自私,缺乏心,缺乏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和友谊感;好发脾气,经常暴怒,不易接受批评,多为自己辩护,故常被伙伴厌恶;可并有构音不清、运动不协调、言语表达能力差,阅读困难、智商偏低、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遗尿等症状;

2.社会退缩行为:在与别人接触时,显得踌躇、害羞、内向,突出表现为退缩,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减少,但无明显抑郁与焦虑情绪;

3.在小学时期就经常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或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

二、严重品行障碍

1.参与社会上一些小团伙干坏事,如故意损坏他人财产、公共财物、虐待动物、或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和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2.多次在家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或勒索、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

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4.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或故意纵火。

您需要了解的治疗原则

一、童年和少年期品行障碍的基本治疗

行为疗法:通过应用日常经验原则、学习原则及行为规范等方法,矫正不良行为。

二、童年和少年期品行障碍的治疗

儿童守法学习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1.社会化是指一个婴幼儿、儿童,或少年随着发育成长,通过社会学习由自然属性的人,逐渐发展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属性的人的整个过程。儿童习得守法行为与其生理特点和早期家庭训练的相互作用有关,然后进行社会学习,使自己不断社会化。如果在整个社会化学习、成长过程中,缺乏守法行为的学习,则社会化是不完善的,会导致个人产生反社会行为。要使孩子有效地习得文明的社会化行为需具备以下条件:

1)一种责难因素,典型的是家庭内部教训、指责等;

2)一种适宜的恐惧反应,适当力度的处罚;

3)在非社会化行为前呈现已经习得的预期性恐惧反应的能力;

4)能够迅速消除恐惧反应,呈现强化抑制反应的能力。

2.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持有后一观点的人,认为婴幼儿的行为是一种不文明的即刻需要和情绪占优势的本能行为。如想社会化,就需要学会自我控制某些需要和情绪,即人们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中,应逐步摆脱固有的自然劣根性,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绪和欲望,从使自己的行为模式为社会所接受,使个体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员。研究表明,罪犯和人格障碍者都具有回避学习的不良基础,他们在幼年、少年、青年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缺乏培养守法行为的习惯,如果因为一次非社会行为受到处罚后,当再次出现非社会行为的环境时,还是不能自控和不能吸取教训,结果使以前曾受处罚的行为再现,即不能习得回避反应。实际上,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可产生各种非社会化行为方式的机会,但绝大多数人们都可以主动回避犯罪,因为一般人都希望避开处罚或者因害怕处罚而控制自己的非社会化行为。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期是社会化发展的最关键阶段,在这期间双亲培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长教师的模范作用至关重要。

您需要了解的护理

【应注意的护理诊断】

1.儿童的社会退缩的行为

2.儿童的攻击行为

3.儿童的品行障碍、违法犯罪行为

【应注意的护理目标】

改善认知行为,减少焦虑,不伤害自己或他人,改善精细运动协调性和社会交往。

【应注意的护理措施】

1.对儿童的退缩行为要消除其焦虑情绪,教给社交技能,逐渐增加社交活动量,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模式;

2.对品行障碍和攻击行为等,可采取:

1)不理睬的方法,使患儿感到得不到注意,而减少负性强化,结果攻击行为减少;也可将这类儿童置身于无攻击行为的儿童之中,或让患儿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被惩罚或禁止,会减少其攻击行为。

2)鼓励他们参加合作游戏或集体游戏,并强化良性行为。

3)遵医嘱进行行为治疗,如:①运用正向强化法:在良性行为之后加以强化,促进适应社会和亲社会行为,消除不良行为;②消退法:用漠视、不理睬等消退方法来减少和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